莆田,史稱“興安”、“興化”,又稱“莆陽”,“莆仙”。1983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建立省轄市,市內(nèi)設置仙游縣和荔城區(qū)、城廂區(qū)、涵江區(qū)、秀嶼區(qū)(含南日島、湄洲島)。全市陸域總面積4200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284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131.49萬人;常年有60多萬人在外經(jīng)商辦企業(yè) ;莆田籍在外鄉(xiāng)親人才濟濟,有5000多位教授以上高職稱的人才遍布全國,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5名14人(其中一人為兩院院士)。旅居在外的僑胞70萬 人左右,港澳臺同胞近20萬人,歸僑、僑眷30萬人,是全國重點僑鄉(xiāng)之一。是八閩古府之一、歷史上人才輩出,自古就有“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美稱,由莆仙兩縣組成的古興化府、舉進士者多達2400多名、其中文武狀元22名、宰相14名、尚書近70名,是歷史上有名的科舉名邦。
別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莆田的眾多優(yōu)勢和特色。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位居閩東南沿海中部要沖,與臺灣隔海相望,北依省會福州,南接泉州并與廈門相近,是建設海峽西岸 經(jīng)濟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湄洲灣是“中國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灣,水深港闊,風平浪靜,不凍不淤,10萬噸級船舶可自由進出,可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具有建設大型港口的優(yōu)越條件 。媽祖文化獨特,國家旅游度假區(qū)湄洲島是四海共仰的媽祖文化發(fā)源地,島上的媽祖祖廟被譽為東方“麥加”,歷來以一種獨特的信仰牽系著海峽兩岸同胞,是大陸與臺灣經(jīng)貿(mào)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的橋梁和紐帶。
莆田湄洲祖廟
媽祖,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惟一的救苦救難的女海神。
媽祖信仰從產(chǎn)生至今經(jīng)歷了整整1000年。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xù)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崇拜所未曾有過的。它雖幾經(jīng)起落,但至今在全國各地,特別是福建沿海和臺灣仍然十分風行。
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960~1279)福建莆田沿海地區(qū),媽祖原名林默,是當?shù)匾粋為救助海難而獻身的未婚女子,相傳宋代建隆元年(960)出生于莆田海濱,卒于宋雍熙四年(987)。生前好行善濟世,常在湄洲海面,憑著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顆菩薩心,在乘船渡波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死后人們對她懷念感戴,繼而立祠祭祀,從此開始了對媽祖的崇拜信仰。
這位地方性的民間神祈很快地受到宋代朝廷的重視。北宋宣和五年(1123)朝廷賜予“順濟”廟額,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淳熙年間(1174~1189),又先后賜予“靈惠夫人”、“惠靈妃”封號,從而開始確立媽祖海神的地位。此后,從13世紀到20世紀初,歷朝對媽祖一再褒揚誥封,封號愈加顯赫,神格也不斷提高,光圈越來越璀璨了。從妃到天妃、靈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