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年,全球經濟政策經歷了重大變化。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時,采取經濟刺激政策,成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的一致主張。一年后,隨著危機逐漸緩解,實施退出戰(zhàn)略,政策趨向緊縮,成為不少國家的選擇。但在2011年,復雜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正迫使世界主要經濟體政策開始新的轉向。
轉向的大背景,就是世界經濟的主要挑戰(zhàn)正在發(fā)生易位,即從債務危機和通貨膨脹易位給經濟“二次衰退”。盡管在易位過程中,可能一種甚至多種挑戰(zhàn)交叉并存,給經濟帶來更嚴峻的考驗。
可以說,現(xiàn)在的世界經濟,左邊是冰山,右邊是火焰。在何去何從之間,一些國家經濟政策開始掉頭,或在為是否掉頭做準備。比如土耳其、巴西央行上月已先后降息;在發(fā)達經濟體方面,美聯(lián)儲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呼之欲出,歐洲央行也暗示會根據(jù)經濟局勢的變化適時調整政策。
當然,不同類型的國家,挑戰(zhàn)也很不相同。從表面看,在主要發(fā)達經濟體,當前最急迫的任務,似乎仍是債務危機。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債務危機使得擴張性財政政策難以為繼,為避免陷入更嚴重的信心危機,這些國家不得不削減赤字。而在新興經濟體,應對通脹成了政府的頭號任務,央行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收緊流動性。
但偏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讓本已就低迷的經濟更加不振,債務危機更嚴重打擊民眾信心。按照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的看法,這種趨勢如果繼續(xù),盡管世界經濟不大可能陷入“大蕭條”,但卻可能陷入“第二次大收縮”。
對此,各方人士紛紛開出藥方。新任IMF總裁拉加德宣稱,各國政府必須實施新刺激方案,“剎車踩得太急會傷害經濟復蘇”。英國工黨領袖米利班德則呼應說,世界各國首腦應拋棄目前普遍實行的財政緊縮政策,轉而致力于一項“全球增長計劃”。
要避免陷入“第二次大收縮”,作為西方經濟領頭羊的美國和德國,在處理因西方問題導致的危機方面要承擔特殊責任。對德國這樣的債務風險較小的國家,可能確實需要采取擴張的政策,幫助歐洲國家度過債務難關,并促使整個歐洲經濟向好發(fā)展。德國需要讓渡自身利益,但也需要把握好度,防范救人不成反殃及自身。
美國的情況可能較為特殊?紤]到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特殊地位,盡管美國赤字已經高懸,但美國仍有刺激經濟的余力。這就要求美國朝野兩黨拋棄政治斗爭,采取一些針對性的刺激經濟增進就業(yè)的有效措施。當然,美國在扶持自身經濟的同時,也須考慮其政策對其他國家的負面影響,否則,其他國家經濟因此不振,美國又焉能獨好?
對新興經濟體和歐洲國家來說,當前的首要任務,則是迅速解決當前主要挑戰(zhàn),并為可能政策調整預備空間。對前者而言,應采取各種措施盡快控制通脹上揚,實施經濟軟著陸;對后者而言,應迅速削減主權債務、恢復市場信心。一旦外部經濟環(huán)境突然惡化,這些國家即可騰出手來采取新的刺激政策。
在過去三年,不少國家領導人描述莫測經濟前景時,最常用的句式就是“巨輪正行駛在未知海域”。兩年過去了,海域依然未知,風向或已改變。面對即將襲來的更猛烈的風浪,各國決策者須備有更富有彈性的應對措施,否則,多重挑戰(zhàn)同時襲來,“第二次大收縮”未必就只是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