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鱟吸引市民圍觀
東南網(wǎng)8月1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斯紅 謝向明 實習生 彭凱糜 黃珊霞 文/圖) 昨日上午,泉州濕地學會與東湖公園、泉州市海洋與漁業(yè)局等單位聯(lián)合,在公園舉行“夫妻魚·鵲橋會”科普闖關(guān)活動,現(xiàn)場展示4只身長約50厘米、重有5斤左右的中國鱟,引來不少人圍觀。
鱟存在于地球上已有4億5千萬年之久,自2億年前演化為目前的樣子后,外形沒有多大改變,故被稱為“活化石”。分布在海峽兩岸沿海的中國鱟,屬于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泉州市海洋與漁業(yè)局工作人員稱,中國鱟會到沙灘上產(chǎn)卵,且不愛動,很容易被抓捕,早年因捕撈過度,目前已比較少見。中國鱟要長到成年,需要約13年,如果在繁殖季節(jié)被成批捕撈,就要斷代13年。這兩年,該局都舉行中國鱟的放流活動,近30萬鱟苗放流大海。
鱟有著“夫妻魚”的美稱,海峽兩岸將七夕定為“鱟保育日”。昨日的活動,還邀請金婚及鉆石婚各一對夫妻走鵲橋,接受在場觀眾的祝福。另外,鱟風箏繪制DIY、鱟拼圖或剪紙游戲、鱟黏土DIY等科普闖關(guān)活動,也吸引不少人參加。
相關(guān)新聞>>>
泉州臺灣香港三地視頻聯(lián)動 同心護鱟 共架"鵲橋"
本報訊 (記者尹文麗)10日上午,由泉州市濕地學會、臺灣濕地學會、香港海洋公園等聯(lián)合主辦的“同心守護中國鱟,迎七夕共建鵲橋”活動在市區(qū)東湖公園舉行。
活動中,兩對金婚老夫婦牽手走過志愿者事先裝飾好的“鵲橋”,并引出了象征堅貞愛情的“海底鴛鴦”——鱟。隨后,泉州、臺灣與香港的工作人員接通了視訊聯(lián)機,進行了饒有趣味的親密互動。臺灣濕地學會的謝蕙蓮、陳章波教授,香港海洋公園工作人員張可怡在視頻聯(lián)動畫面中出現(xiàn),與泉州市濕地學會會長李裕紅就保護中國鱟方面的工作經(jīng)驗進行了交流,相約共同為保育中國鱟做出努力,未來將繼續(xù)攜手維護生物的多樣性;顒蝇F(xiàn)場,許多家長、孩子參與其中,學習中國鱟的相關(guān)知識。
李裕紅介紹,鱟是珍貴的活化石,是海峽兩岸人民共有的珍貴生物資源。去年,泉州和臺灣舉辦的迎七夕中國鱟保護宣傳日活動,10只成年中國鱟和3萬只中國鱟苗在工作人員的呵護下,放入惠安縣青山灣海域。一直以來,泉州與臺灣的濕地學術(shù)研究機構(gòu)就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和合作,有力促進了海峽兩岸的緊密聯(lián)系。
鏈 接
中國鱟,主要分布在福建、臺灣、香港、廣西、廣東、浙江等地,為福建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民間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鱟的生動俗語、典故,譬如說一個人臉皮很厚,是“面帶鱟殼”;鱟血因含有銅離子,故呈藍色,人們形容水果沒成熟或者飯菜沒煮熟是“青過鱟血”。鱟在民間常被喻夫妻,因雌雄鱟一旦結(jié)合,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只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