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報道,臺灣澎湖西嶼鄉(xiāng)合界村海岸,因東北季風、海流帶來海漂垃圾,“清都清不完”,其中又以浮球及漂流木數量最多,合橫小學與村民靈機一動,拿來當做裝置藝術及創(chuàng)作素材,一點一滴改造環(huán)境,也把游客帶進小區(qū)。
合界村沙灘遍布浮球、漂流木,造就出不少素人藝術家,年紀最大的,是今年86歲的楊按阿嬤(老婦人),獨居在一棟老房子的她,從沒學過美術、木工,兩年前為了節(jié)省瓦斯,撿拾漂流木燒灶煮飯,一頭栽進漂流木創(chuàng)作世界。
阿嬤撿漂流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造型特殊的先挑起來,外觀不多加修飾,“心里覺得像什么”,只以磨皮、上色幾道工序,就能把人物神韻及動物表情,精彩呈現出來。
無論是活靈活現的海鰻、俏皮的猴子、公雞、海獅等,都用漂流木做基底,再加貝殼、椰絲、羽毛、竹節(jié)等廢棄材料凸顯特色,歷時幾天或幾個月,“慢工出細活”完成,每一件都是阿嬤的寶貝。
漂流木渾然天成的美感,讓傳統漁村婦女變身藝術創(chuàng)作者,加上阿嬤對自己的作品很有信心,希望有更多人欣賞,澎湖科技大學決定幫她開個展。
澎科大海洋運動與游憩學系系主任胡俊杰說,合界村運用裝置藝術,把海漂垃圾變黃金,合橫小學則利用浮球與漂流木創(chuàng)作教學,作為藝術深耕重點,未來澎科大將整合小區(qū)及學校資源,利用閑置漁港設計活動,提升觀光發(fā)展,帶動就業(yè)機會。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