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全國居民消費品價格指數(shù)(CPI)同比上漲2.0%,再次回到“2”時代。一些跡象表明,未來物價上漲壓力開始顯現(xiàn)。預計今年三四季度CPI同比漲幅會在2.5%左右,明年一季度或重返3%。
未來CPI上揚動力主要來自食品價格上漲,食品價格上漲又緣于生產與物流成本顯著增加。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俄羅斯等地遭遇嚴重干旱,受投機資本推波助瀾,全球玉米、大豆、豆粕等價格飆升。6月以來芝加哥期貨市場玉米價格漲幅達到5成左右,大豆?jié)q幅也超過30%,由此推高了國內商品糧油銷售成本、飼料生產成本、肉禽蛋奶的生產成本,以及與之相關的幾乎所有下游行業(yè)產品的生產成本。正常情況下,增加較多的生產與物流成本,必須向其銷售價格傳導,否則將因為比較效益下降,甚至無利可圖而損害相關商品生產與流通,導致供求關系失衡。
初步測算,僅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上漲一項,就可以導致生豬飼料成本上漲10%以上。如果再考慮到玉米、小麥漲價,飼料成本將會更高。
一般而言,生產與物流成本增加對食品價格上漲的傳導,可以分為兩個階段:預期傳導階段與實質傳導階段。所謂預期傳導,是指生產者與貿易商普遍認為成本上漲,所生產和經營的食品價格一定會上漲,進而引發(fā)提前漲價行為,漲價沖動產生于心理預期。實質性傳導階段,主要是因為較高價格的原材料、飼料、物流費用,已經進入生產和流通成本,迫使生產經營者提高銷售價格,這種漲價行為基于實質性的成本壓力。
目前國內食品價格上漲還處于成本預期傳導階段,實質性傳導還只是在少數(shù)生產周期性較短的食品領域發(fā)生,譬如一段時期以來的雞蛋價格上漲。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從飼料價格上漲開始,3個月到6個月之間,生產周期較長的各種肉類、奶類及下游制品也將會陸續(xù)進入實質性傳導階段。即使一些行業(yè)生產過剩,依然改變不了該傳導趨勢,至多是傳導程度被相應弱化。
會對下階段中國食品成本產生重大影響的因素還有兩點:一是現(xiàn)在歐元區(qū)債務危機惡化,歐美PMI指數(shù)普遍回落,經濟增長失去動力風險顯著上升,有可能迫使歐美國家開啟新一輪貨幣量化寬松政策,也包括美聯(lián)儲QE3的推出;二是下半年以來國際市場石油持續(xù)上漲,不排除因為歐美國家大規(guī)模釋放流動性后,石油價格攀上100美元/桶高位的可能。
受其影響,國內食品生產與物流成本勢必產生新的向上因素,導致市場價格較大幅度上漲。如果各種成本漲價因素疊加,春節(jié)之前豬肉價格比9月上旬漲幅或許達到2成左右。肉、禽、蛋、奶、食用油、小包裝糧食、蔬菜等食品價格的全面上漲,對CPI指數(shù)的推動不言而喻。
應當指出的是,由于未來食品通脹特征明顯,因此,低收入群體對于CPI構成中食品價格上漲更為敏感,其“痛苦感受”將遠大于CPI指數(shù)的顯示程度。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在未來物價上漲中,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經濟補助。同時,在食品漲價尚未進入實質性成本傳導階段,市場價格相對低廉時機,抓緊做好一些食品尤其是豬肉的商業(yè)儲備。這應是宏觀調控預調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 陳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