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賢紅
落戶“降門檻”、買房有補貼、創(chuàng)業(yè)給政策……今年以來,武漢、長沙、成都、西安等十多個城市,先后出臺了力度罕見的人才吸引政策。一場激烈的“搶人大戰(zhàn)”,讓這個畢業(yè)季顯得與眾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與過去相比,今年二三線城市的“留人政策”不再僅僅局限于人才金字塔的頂端,而是把目光瞄準每年700多萬大學畢業(yè)生。政策著力點也放在了畢業(yè)生關心的戶口、住房等實際需求上。
人才是城市的未來和活力之源。從“爭項目”到“爭人才”,說明我國城市發(fā)展和區(qū)域競爭正步入新階段。
與此同時,記者也注意到,一些長期困擾人才流動的深層次矛盾和隱形門檻,仍有待解決。否則,“留人政策”容易淪為看得見、摸不著的“空中樓閣”。
記者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事例:西南大學英語系畢業(yè)生小崔,今年畢業(yè)后打算回中部某省會城市工作,一方面是離家近,方便照顧家人,另一方面也是看中本地的人才吸引政策。但在奔波一大圈、一再降低就職要求后,小崔仍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崗位。最終,她不得不選擇了去沿海城市就業(yè)。
記者還認識一位北京大學的博士畢業(yè)生李某,他本來有意前往西部某省會城市高校擔任教師,學歷、學識等各方面條件均比較優(yōu)秀,唯獨是年齡偏大——李某今年40歲。最終,李某還是被卡在了“35歲”這一年齡門檻上!耙粋提出要引才育才100萬的城市,難道容不下一個40歲的博士?”李某無奈地向政策低頭。
[責任編輯:郭碧娟]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