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曝光后,涉事企業(yè)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這種態(tài)度令人不恥。
據(jù)央視昨日最新消息,浙江新昌縣關于膠囊原料及半成品抽檢結果公布,96批次中33批樣品重金屬鉻超標。在記者的暗訪中,新昌縣膠囊生產企業(yè)透露,鉻超標膠囊多是根據(jù)藥廠需求而量身定做的。而“毒膠囊”被曝光后,涉事藥企在回應時也多說自己是“受害者”。
這33批鉻超標膠囊是否含有此前媒體曝光的13個批次產品,目前還不得而知。而全國究竟還有多少已生產或待加工的鉻超標膠囊,更是令人揪心。然而,“毒膠囊”事件發(fā)生后,從涉事藥企和監(jiān)管部門的回應來看,公眾的疑慮不但沒有被消除,反而更增擔憂。
9家藥企13個產品鉻含量涉嫌超標,其中不乏知名企業(yè)、大企業(yè),但是直到現(xiàn)在只有一部分企業(yè)進行了回應,至今沒有一家出面向公眾公開道歉。即便是有限的回應,藥企也都極力開脫責任,把自己擺到“受害者”的地位,向公眾訴苦。比如說涉事的修正藥業(yè)聲稱自己產品所選擇的膠囊生產企業(yè)是資質齊全、符合國家標準的正規(guī)企業(yè),可正規(guī)企業(yè)究竟是誰,卻又遮遮掩掩;“修正”還聲稱,“針對復檢結果,將保留依法追究相關供應商責任的權利”。
誠然,生產鉻超標膠囊的企業(yè)是“罪魁禍首”,藥企追究其責任也合情合理合法。但捫心自問,藥企難道不該有檢測藥品包裝的責任嗎?僅以一句“上了供應商的當”,藥企就能為自己免責嗎?在被曝光產品有問題后,涉事企業(yè)首先想到的是推卸責任,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并不是主動召回產品,也不是向消費者公開道歉,求得諒解,這種態(tài)度令人不恥。
而央視記者在膠囊生產企業(yè)的暗訪無疑更讓人憤怒:那些鉻超標的膠囊竟是為藥企量身定做的,有藥企為了追求利潤,節(jié)省成本,竟棄用達標膠囊,主動選用鉻超標膠囊。這哪里是無辜中招,分明是明知故犯。這也足以說明,藥企將問題推給膠囊生產商的辯解是多么的不堪一擊,他們又有何顏稱自己為受害者?
“毒膠囊”事件中,究竟誰才是受害者?其實無須回答,消費者才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為了抵御“毒膠囊”,有網友甚至想出用饅頭皮包藥粉服用的“高招”,搞笑中透著幾多辛酸。可專家又說了,膠囊藥并不適合打開服用,浙江一老人因害怕吃到問題膠囊直接吞藥粉灼傷食道的新聞,悲傷中又多了幾許無奈。膠囊藥,吃下去的有可能是鉻超標產品,剝開吃卻又會灼傷食道,剩下的就只有祈禱不生病不吃藥了?烧l敢保證自己一輩子不吃藥呢?
保護消費者不受“毒膠囊”侵害,按理說是監(jiān)管部門的應有職責。遺憾的是,工業(yè)明膠侵入食藥領域,多年前就被曝光過,但并沒有引起監(jiān)管部門的重視,姑息養(yǎng)奸直至釀成今天的局面。
更讓人不解的是,這一次媒體曝光9家藥企13個產品鉻含量超標后,有關監(jiān)督管理部門竟然表示,曝光膠囊是否鉻超標仍需檢測而定,現(xiàn)在還是存疑階段。不在監(jiān)管上找漏洞,卻對權威檢測機構的結果表示懷疑,這是否也是另一種“推脫責任”?昨天有新聞說,我國已成為世界主要明膠出口國,人們不禁要問:管得好出口明膠,為什么就管不好國內明膠的鉻超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