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美聯儲的預定節(jié)奏,量化寬松(QE)將在本月退市。美國經濟不再吃開閘放水的貨幣猛藥,這個全球經濟危機的策源地率先走出泥潭,重新恢復了唯一超級大國的信心。美國現在考慮的是何時加息,讓美國經濟穩(wěn)步走向貨幣常態(tài)化的軌道。
從次貸危機始,全球市場適應了這樣的邏輯:美國貨幣政策的每個轉折點,都會引起全球市場恐慌,如美元“寬松”的溢出通脹傳導效應,如使購買美國國債的國家損失慘重。當然,也會引起一定范圍的貨幣戰(zhàn)爭和全球貿易秩序的紊亂。危機周期內從“七國集團”(G7)的茫然到“二十國集團”(G20)的爭吵,無不圍繞著美元“寬松”的是非和全球經貿秩序的平衡展開。
圍繞美國QE退市和加息的爭論,已經持續(xù)了三個季度。年初,西方普遍的樂觀情緒和新興市場悲觀表現,出現了一波國際資本逃離新興市場的“戰(zhàn)略大轉移”。第一季度被寒冷阻滯的美國經濟,稍微延緩了這股資本流。隨后兩個季度,美國經濟復蘇沉著穩(wěn)定,QE10月退市沒有懸念,加息重新成為熱點話題,全球市場又開始躁動。到了第三季度,全球經濟大勢是美國“風景這邊獨好”。其他經濟體要么在艱難調整(中國),要么是負重爬坡(日本),或者重陷危機(歐洲)。新興市場,更是甘苦自知,各有各的問題。
全球化是理性的,市場卻是敏感的,敏感源就是機會主義的資本流動。QE退市緊迫在前,國際資本自然望風而動,趨勢流向美國。但由于中國、日本和歐洲等主要經濟體的收斂效應,市場又存在著詰疑:美國復蘇是否被上述經濟體拖累?在這種復雜糾結的情緒下,10月9日美國股市出現了今年內的最大跌幅,并影響到日本和歐洲股市的應聲下跌。
全球主要股市的漲跌漣漪,也傳導至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據10月11日的日經中文網報道,原油價格10月10日下跌至約3年零10個月以來的最低點。在10日的原油市場,作為國際指標的北海布倫特原油跌至每桶88美元左右。此外,被視為敏感反映經濟走勢的白金價格也降至1260美元左右,相比8月中旬下降了14%,而銅降至每噸6600美元左右,創(chuàng)出約半年以來新低。
美QE退市的全球焦慮持續(xù)了三個季度,世界還會為美聯儲加息而恐慌。這體現了全球市場大方向,美國貨幣政策“牽一發(fā)動全球”。但全球化最大的特點是風險共擔和榮辱與共。危機周期內全球經濟協調機制從G7轉型為G20,即凸顯全球經濟治理的民主化。而金磚國家在世界銀行(WBG)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話語權的提升,以及金磚國家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則昭示全球化秩序的多元分化趨勢。
過去三個季度,全球資本汩汩流向美國導致美元升值。伴隨著QE退市的臨近,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下行,也連帶影響全球市場信心不足,使美國復蘇也打了折扣。近期美國股市也出現了波動。這也反證,美國貨幣政策“牽一發(fā)動全球”,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合力”也會影響美國,只不過美國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更大而已。
2014年進入年末,各大主要機構都在修正全球的經濟指標。美聯儲也注意到美國“一枝獨秀不是春”,在11日的IMF年會上,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稱:“若全球經濟增長較預期更加疲軟,并影響到美國經濟,美聯儲或以更慢的速度退出寬松措施。”
QE退市已是板上釘釘,美國加息也只是時間問題。以美國強大的經濟體量,其貨幣政策的任何信號,都會讓脆弱的全球市場發(fā)生動蕩,這不以美國總統(tǒng)和美聯儲的意志為轉移。只有中國經濟轉型成功,日本和歐元區(qū)企穩(wěn)向好,中美歐日全部復蘇,全球市場才會穩(wěn)定下來,經濟危機的陰霾才算是真正散去。
經歷這輪漫長的經濟危機,人們會發(fā)現全球市場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即靠一個強勢的主權貨幣美元,市場風險太大。在超主權貨幣(如特別提款權)是烏托邦的現實下,多一些主權貨幣,才能有效緩沖“雞蛋放在一個籃子”的風險。日元實力不夠,歐元有些不爭氣,英鎊孤獨求存,人民幣正處于國際化進程中……人們希望這些次強的主權貨幣能夠真正強起來,和美元一起,共同承擔全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