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特稿文章說,“立委”選舉只剩下不到100小時,藍綠兩大政黨分別拋出密集電視廣告,全天候播放。民進黨以“哀兵”姿態(tài),用過去爭取臺灣民主的辛酸史,呼吁選民力挺;國民黨推出“催票篇”,要選民集中力量,全力支持;雙方以“理性”與“感性”做最后對決。
民進黨能夠靠著選舉,從黨外一路打上來,進而拿到政權(quán),大半是靠著高超的選舉技巧,善于利用“感性訪求”與“悲情呼喚”,令選民淌下憐憫的眼淚,一路力挺,所以經(jīng)常能在逆勢中求勝。
2000年“總統(tǒng)大選”,一路處于挨打局面的陳水扁,以“興票案”弄跨宋楚瑜,“哀兵”奏效取得執(zhí)政;2001年“立委”選舉,民進黨打出“國會再怎么野蠻”廣告,國民黨雖在縣市長部分小贏,“立委”選舉卻兵敗如山倒,席次大減。
2004年“總統(tǒng)大選”,陳水扁挑起兩岸緊張,用“手護臺灣”、“兩顆子彈”反敗為勝,該年年底“立委”選舉,綠營大打“非常光碟”,“哭訴”著“國會”里“朝小野大”,結(jié)果讓民進黨保住基本盤,沒有失分。
反觀國民黨,從2000年政黨輪替后,就一直主打經(jīng)濟牌,希望將“感性”的選民帶回到“理性”的思維里,投票挺藍,結(jié)果總是令人失望,其中又以2004年連宋聯(lián)手二度角逐正副“總統(tǒng)”失利,所受的挫折最大。
國民黨雖在2005年縣市長選舉里,在23個縣市獲得空前勝利,加上臺北市,號稱泛藍執(zhí)政18縣市,但當年若非馬英九喊出“席次未過半就辭黨主席”,國民黨也不會大勝,而這也是藍軍近8年來,惟一的一次“哀兵政策”。
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馬英九延續(xù)縣市長勝選士氣,猛攻高雄,民進黨雖傾全力輔選,但仍一度告急,最后綠營仍是以“低姿態(tài)”哭訴“南北平衡”及“走路工事件”(賄選),才得以保住高雄執(zhí)政地位。
文章指出,如今,民進黨雖受執(zhí)政包袱影響,“立委”選情超冷,慘到不行;但綠營再度感性打出“悲情牌”,和藍軍理性的催票廣告對決,正是希望“扭轉(zhuǎn)頹勢”的歷史能夠重演。
理性與感性的戰(zhàn)爭,哪邊會贏,結(jié)果很快揭曉。(倪鴻祥)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