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媒體近期報道的兩個畫面,先是陳幸妤再度失控,遠在美國,對著鏡頭咆哮;接著是圣嚴法師圓寂,一片哀悼聲中,淑世理想儼成眾愿。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今天的文章對此指出,對照之下,不止是某種美丑的感受,彷佛更襯托著臺灣的善惡兩極!罢f好話、做好事”是從小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真實世界里,愛憎貪嗔如此泛濫,不時還加上商業(yè)市場的扭曲,以致兩極的對照,似乎總難不充斥在大家周邊。
文章說,其實陳水扁家的道德債,不應由陳幸妤單獨背負;只是當她在申辯時,用的還是扁式“牽拖”的烏賊戰(zhàn)法,既扯敵人、更怨同志,正好跟“說好話、做好事”的生活價值背道而行。媒體也知道,路上攔她,不會出什么教化意義的新聞;只因揣摩觀眾胃口,迷信“有沖突就有收視率”的鐵律,才硬著頭皮靠上去。尤其扁家大嘴巴,如果能夠再說溜嘴,說誰拿了錢、誰又中了風,那“說好話、做好事”六字,當然只存在課本里了。
想想圣嚴法師,原本是位平凡不過的農村孩子,戰(zhàn)亂年代孤苦貧病,才結了佛緣;逃不開兵災,只好從了軍、還了俗,來到臺灣,變成那輩“老芋仔”的一員。只為法師一心向佛、發(fā)愿淑世,終于讓他超脫了庸俗不堪的族群紛擾,讓大家肯定他對臺灣的貢獻,相信道德公益是“有為者,亦若是”的平凡事業(yè)。這比起某些口口聲聲“愛臺灣”,總賴別人“政治迫害”,實際卻不說好話、不做好事之流,相去又豈千里呢!
文章說,臺灣社會相當務實,但也相當覺醒,所需要的教育和訊息,樣樣都不缺;唯一缺的,是擁有發(fā)言權的少數人,就怕天下不亂,少了沖突,少了話題,甚至是少了市場和業(yè)績。臺灣的善惡,應該還是相當清楚,只看大家要不要返璞歸真,回到從小教育的道德規(guī)范,重頭來過而已。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