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部”課綱調整一事引起軒然大波,贊成派與反對派針鋒相對,尤其是本土社團的反應特別為烈,仿佛臺灣“國教院”課程發(fā)展會(課發(fā)會)“微調”課綱的結果將會導致兩岸統(tǒng)一、臺灣滅亡一般。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9日專論文章說,歷史本由后人撰寫,編寫歷史的觀點往往與當今政權的正統(tǒng)性息息相關。此次藍綠雙方唇槍舌劍、壁壘分明,連幾個字也爭辯再三,說到底,不過是意識形態(tài)作祟罷了。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欲亡其國,先亡其史!爸腥A民國”傳統(tǒng)的課綱,上承夏商周三代,歷五千年文明而傳承至“中華民國”,雖居海島一隅,但卻是正統(tǒng)與道統(tǒng)之所在。臺灣這塊寶島不僅是在政治、經濟上穩(wěn)定發(fā)展,更蘊藏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
然而,李登輝時期以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大幅調整課綱,正是不惜以滅亡“中華民國”為代價,也要強調臺灣主體性。于是,荷蘭、日本便與清朝、“中華民國”一般,都是臺灣這塊土地的統(tǒng)治者!敖y(tǒng)治”帶有正統(tǒng)的意味,“日殖”、“日據”都是不承認日本治理臺灣的合法性,但“日治”則不然。尤其這種同心圓史觀的課綱先是描述日本寄望臺灣能成為前進南洋的前線基地,故積極推動皇民化,加強臺灣的基層建設;接下來便話鋒一轉,“客觀”指出“國軍接收臺灣”后紀律敗壞、官員貪腐,爆發(fā)了“屠殺臺灣人”的“二二八事件”。仿佛相比之下,“國民政府”作為同一血緣的殖民者,還不如日本人對臺灣人來得優(yōu)渥。這種敘事方式要是當初抗日英雄羅福星、余清芳、莫那魯道泉下有知,不知會不會心生不肖子孫認賊作父之嘆。
文章指出,這種同心圓史觀的課綱雖然強調各個外來者數百年來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武力殖民,但仍只能建立一部悲情史,尚不能塑造臺灣主體性。因此,要徹底達成建立臺灣主體性的目標就必須以消滅“中華民國”的正統(tǒng)性為手段。于是,蔣中正8年抗戰(zhàn)的結果不是“光復臺灣”,而是“代表盟軍就近接收臺灣”;確定戰(zhàn)后臺灣、澎湖等島嶼歸屬的《開羅宣言》變成毫無效力的一紙空文;清朝在甲午戰(zhàn)敗后割讓給日本的臺灣、澎湖也不該“回歸”繼承清朝的“中華民國”,而是在日本放棄后成了無主地。臺灣不再是“中華民國”的主權領土,“中華民國”之于這些以同心圓史觀為外衣的“臺獨”論者,正是食之無味,棄之不惜!
這種為了強調臺灣主體性,致力于切斷臺灣與中國,乃至于不希望與中華文化有任何關聯(lián)的課綱,已主導臺灣教育長達20年。在積非成是下,結果現(xiàn)在支持“中華民國”傳統(tǒng)課綱者試圖撥亂反正,反而被“臺獨”論者斥為“賣國求榮”的亂臣賊子。
這些痛批現(xiàn)今課綱調整的學者與“立委”身為中華民國公民或公仆,抵制臺灣與中華民國的任何連結,甚至不惜“引進外國勢力”,將“中華民國”與日本、荷蘭等殖民者并列。誰是賣“國”求榮?誰才是撥亂反正?相信人民心中自有一把尺。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