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華日報》29日社論說,盛傳民進黨當局將“滅香封爐”,引發(fā)島內宮廟強烈不滿,在積極疏導下,“眾神上凱道”抗議活動,雖調整為嘉年華,但“香風暴”仍余波蕩漾。嘉義縣長張花冠日前拜訪新港香藝文化園區(qū),以具體行動“挺香”。若能排除劣質、不環(huán)保的香,以及部分不合宜的燒香行為,臺灣深厚的“香文化”仍值得傳承。
香,是以木材粉末、香料、藥草、黏合劑制作用于燃燒的物品,形狀有棒狀、盤狀、粉末狀等多種,其中棒狀線香較為常見。文明古國用香文化流傳久遠,很多宗教都有焚香禱告的習俗。佛教傳入中國,香、花、燈成為禮佛三大要件。道教更把燒香視為向神明、祖先祈福的溝通之道。
代表信仰的燒香行為,因環(huán)保意識抬頭,受到質疑與挑戰(zhàn)。臺當局推動廟宇減少燃放鞭炮、燒金紙與焚香,社會上有不同的解讀,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也不少。部分民眾認為這是必要的管制,可以減少空氣、噪音等污染;反對者則認為工廠、汽機車才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燒香、焚金紙的污染量有限,臺當局卻大加打壓,似有侵害宗教自由之嫌。由于彼此缺乏共識,致使“減香”、“滅香”糾葛不清,甚至引發(fā)民怨四起。
針對“滅香”傳聞,蔡英文辦公室表示,信仰自由是人民的基本權利,臺當局不能也不會干預,至于燒香、焚紙錢等長久以來的民俗,已要求相關部會積極和廟宇溝通,在尊重民俗的前提下,希望民眾擁有更好的環(huán)境質量。臺當局信誓旦旦只是“減香”而非“滅香”,使山雨欲來的“香風暴”暫時落幕。
燒香釋出的物質是否危害環(huán)境與健康,可用數(shù)據(jù)來分別。根據(jù)統(tǒng)計,臺灣目前有7成以上的香都是進口的廉價劣質香,若是臺灣本土制造的香,成分比較天然,焚燒所產生的PM2.5也較少,臺當局應該輔導本土制香產業(yè),生產符合環(huán)保標準的香,同時加強進口香的抽檢管理,不要讓有毒的劣質香大舉傾銷來臺。
燒香講求心誠則靈,并不在于燒的量多寡,有些人喜歡燒一大把香,將宮廟熏得煙霧彌漫;中國大陸流行“燒高香”,信眾認為香燒得越高、越大、越多,越能得到保佑;臺灣有些廟宇新年“開廟門,搶頭香”,信徒搶得頭破血流。種種不當?shù)臒阈袨,都很不值得鼓勵?/p>
應該倡導的是少燒香、燒好香,有廠商開發(fā)環(huán)保香爐,能將香跟金紙燃燒后的煙凈化排出,甚至還能將高溫轉化成能源,臺當局不妨獎勵廟宇裝設,期能消除民間“滅香封爐”的疑慮,還能使環(huán)保與宗教信仰取得平衡。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