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宣布不參選民進黨主席,以“團結”為由放棄尋求連任。外界關注,民進黨在經過“占院”事件及黨高層人事變動后,其兩岸路線到底走向何方。香港《大公報》今日發(fā)表評論指出,民進黨兩岸路線改革和轉型的關鍵不在于何人當家,蘇貞昌連任也好,蔡英文回鍋也好,只要民進黨依舊龜縮在“臺獨”的死胡同,就永遠也無法走出“逢中必反”的泥淖。
評論摘編如下:
島內反服貿人士在占領“立法院”議場的24天里,把炮口對準國民黨當局,甚至要求“行政院長”江宜樺下臺,對民進黨卻吝于苛責之詞。不過,有意思的是,“占院”鬧劇收場后,第一個“下臺”的黨政高層卻是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盡管他以“團結”為由放棄尋求連任,但實際上,反服貿運動是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根據民調,蘇貞昌對自己的聲勢不及蔡英文仍半信半疑,那上月由反服貿人士發(fā)起的大游行中,蘇貞昌被游行人士冷嘲熱諷,而蔡英文卻受到英雄式的歡迎,如此強烈反差,令蘇貞昌不得不承認自己大勢已去。昨天登記參選的前黨主席蔡英文可謂篤定當選。外界關注,民進黨在經過“占院”事件及黨高層人事變動后,其兩岸路線到底走向何方。
反服貿運動不僅打亂了蘇貞昌的政治生涯規(guī)劃,也暴露了民進黨存在“兩大迷思”:以為國民黨當局失分,就意味著民進黨得分;以為島內爆發(fā)反服貿運動,就代表“臺獨”路線獲得主流民意支持。最新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力挺反服貿的民進黨的反感度驟升7個百分點,顯示民眾對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制式思維依然不滿。兩岸路線改革工程仍是民進黨新一任黨主席要解決的難題。不過,島內輿論對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并不樂觀:一方面,蔡英文過去對兩岸議題的表述不脫“臺獨”本質;另一方面,民進黨極力反對兩岸服貿、支持“占院”,加深了民眾對其“反中”、“反商”的不良觀感。
蔡英文于2008年至2012年擔任民進黨主席、“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候選人”期間,在兩岸議題上曾拋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臺灣共識”等模棱兩可的新說詞,但仍是重彈“臺獨”老調,也因此輸?shù)?012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然而,這兩年蔡英文在兩岸議題方面除了與黨內主流意見保持一致外,“私下”也有一些與大陸交流的動作,如今年1月小英基金會成員登陸訪問。昨天蔡英文登記參選后也表示“積極面對兩岸交流”,但未談及是否修改“臺獨”黨綱。民進黨不消“獨”,無法與大陸方面展開正式對話,更無法使島內民眾相信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兩岸關系。
上月民進黨內部民調顯示,在兩岸政策上,7項數(shù)據中民進黨有6項都輸給國民黨,其中4成人最不能接受民進黨“逢中必反”。而民進黨在處理兩岸服貿協(xié)議上表現(xiàn)出來的非理性的反對立場,只會令島內民眾覺得該黨已經“無藥可救”。
其實,民進黨兩岸路線改革和轉型的關鍵不在于何人當家,蘇貞昌連任也好,蔡英文回鍋也好,只要民進黨依舊龜縮在“臺獨”的死胡同,就永遠也無法走出“逢中必反”的泥淖。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