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以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都提出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培養(yǎng)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首先要求我們時刻要有明確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說起來簡單,實則不然。因為文化意識的缺失,已經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了。比如,在媒體上,經常能看到對于文化古跡的破壞式“開發(fā)利用”。動輒在“開發(fā)”、“發(fā)展”的大旗之下,很多文化標志、文化遺跡、文化建筑消失了,永遠地消失了。代替它們的,或者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或者是低水平的“人造古董”,有的甚至變成了達官貴人的名流會所。
再比如,現在的圖書出版、電視電影,多是以銷量決定一切,以收視率決定一切。也就是說,只要有銷量就可以,至于有沒有文化姑且不論。銷量和收視率決定論,就造成了文化意識在這些產品中大量缺失,不少產品的文化水準和文化含量不敢讓人恭維。
如今不少地區(qū)和城市,都是高度重視“文化”的。但是這種“高度重視”,相當程度上是“利用”,把文化當成引客的噱頭,當成招商的工具,當成增加地方GDP的手段,甚至是領導“政績”的炫耀。這些東西,貌似重視文化,其實不是在培養(yǎng)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因為這里面,最缺少文化意識,有的只是惟GDP論的意識。
對于培養(yǎng)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要正視這個問題,也就是說,要真正地重視文化建設,而非只從能帶來多少GDP一個角度來看待。在重視的前提下,還有一個如何理解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關系的問題。
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必須“平衡”好。對于文化傳統的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不是要對立起來,它們不是“零和游戲”,不是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競爭。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永遠是我們中國人的根,是我們的文化母體、文化基因。不認可傳統文化、不熱愛傳統文化,將會有失去根本、失去精神家園的危險。這一點,現在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
但是認可和熱愛傳統文化,并由此建立起我們的文化自信,并不是說要回到過去,要復古,要重新再死記硬背四書五經,要對舊文化的一切都恢復頂禮膜拜。這是對傳統的狹隘理解和扭曲認識。一切文化,如果只有守舊而無創(chuàng)新,它必然是死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會生生不息,能夠不斷發(fā)揚光大,根本就在于這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是一個兼收并蓄的文化系統,F在中國人的責任,就是在接受傳統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文化。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培養(yǎng)起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從這個角度講,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命運,會影響到一個民族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