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jié)目僅為7個,與鼎盛時期的16個相比少了一半還多。1月28日,央視春晚總導演哈文表示,語言類節(jié)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場的推動。(1月29日《北京晨報》)
小品為什么沒有市場?是沒人看了?晌覀冞M一步追問,小品為什么沒人看呢?不好看。為什么不好看呢?或許這才是我們思考的關鍵之所在。
其實,各種名目的文藝演出,似乎都少不了喜劇的參與。然而,近些年,小品這種喜劇表演在給觀眾帶來笑聲的同時,因喜劇審美批判精神的稀釋與退化,原本應該作為喜劇靈魂的諷刺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被無意義的噱頭、無厘頭的搞笑所代替。
不得不承認的現(xiàn)實是,有些受到主流媒體推崇因而風靡一時的所謂重頭作品,卻把藝術表現(xiàn)的重點片面地放在票房價值的追求上,喜劇藝術的審美價值在某些小品中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于是,媚俗之風在喜劇舞臺上開始蔓延,庸俗、淺薄取代了理趣的生動和意蘊的深刻,那些背離了喜劇美學基本精神的鄙俗之作,卻在一些人的無原則的吹捧中像充滿氣的氫氣球,以飄飄然的姿態(tài)漫天飛舞。
喜劇小品的藝術,是堅持把鞭撻丑陋作為自己的靈魂,通過諷刺去實現(xiàn)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目的。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喜劇是對于比較壞的人的模仿,然而,‘壞’不是指一切惡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種是滑稽;氖挛锸悄撤N錯誤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傷害!
所以說,缺乏審美批判精神的喜劇帶給人們的笑聲并不是喜劇的笑,而只能是停留在生理反應層面上的笑。淺薄庸俗的噱頭,奇形怪狀的體態(tài),雖然可以成為笑料,但是難于顯示人物性格而且缺乏社會意義,因此不能構成真正的喜劇性。這種缺乏批判精神的所謂喜劇,它們徒有喜劇的外表,卻沒有喜劇的美學內(nèi)涵,那是一種“假喜劇”。
小品可以建立在俗文藝上,但好的作品是不會滿足于低俗,他們會穿越低俗,拯救低俗。可當喜劇小品缺少丑角的文化批判,談拯救低俗是虛妄的。這對于小品的受眾來說,盡管需要一種貼近自己的俗文藝,但絕非意味著可以容忍“無聊”與無厘頭走進生活。當人們所拒絕的成了不得不接受的,自然這樣的小品不會被人們所喜愛,也就沒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