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豎起一塊“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醒目標牌,擺脫了一場姓社姓資的無謂爭論,拉開了一段“中國故事”的序幕。日前,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會議上不約而同要求“不準念稿子,要講實在話”,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12月6日 人民網(wǎng))
“不念稿”開創(chuàng)了一種高效、務實、清新的會議新風,高效率、高質量、高品位的服務型政府期待人民群眾檢閱。
連日來,全國上下騰起的陣陣務實新風席卷各種大小會議和座談會。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掀起的會議新風和座談互動向“老八股”動真格、動真刀。深得國內贊同,倍受外界關注。
應該說,“傳統(tǒng)會”正在趨向“務實型”,“座談會”正在形成“互動場”,“發(fā)言稿”正在走向“微博化”!安豢照劇本褪恰安徽`國”,“不長話”就是“不廢話”,“不念稿”就是“不折騰”,“脫稿”領導帶頭“先脫”。
值得提醒的是,脫稿并不等于裸扯,并非裸聊。不是說,沒有長篇大論和高談闊論,放棄發(fā)言稿、不用電腦、不要投影,大家就可以泛泛而談、不著邊際、東扯西拉,猶如脫疆野馬,說些風馬牛不相及的言語,搞些純粹“應付”,達到蒙混過關的目的,其實并沒有必要,有多少想法就說多少內容,有多少思考就說多少問題。
筆者經(jīng)常編輯市縣長的稿件,多數(shù)文章記流水賬一般,小標一二三,接著一二三,然后一二三,再者一二三,細則一二三,最后一二三。為了不“傷筋動骨”,只有統(tǒng)統(tǒng)地刪除諸多“一二三”,把原本“統(tǒng)計式”的文章,改成像是篇文章的文章。
實踐反復證明,往往成事者都是那些實干的人,大多禍患者都是那些空談的人。從戰(zhàn)國趙括的“紙上談兵”到兩晉學士的“虛談廢務”,“空談”令人深惡痛絕,“務實”讓人豁然開朗。長期以來,有的熱衷于紙上談兵和虛談廢務,一味地追求形式主義,從而導致大政方針落空,甚至致使政策措施變味;有的在臺上擅長唱高調,一旦下臺則瞎扯胡鬧,不斷地制造泡沫。
“唱功好、做功差”的形式主義和忽悠主義,既敗壞了黨風政風,更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無論對國家,還是對人民,豈止是一個“誤”字?
其實,消除“長、空、假”,倡導“短、實、新”。要求我們,多向群眾學習,多向實踐學習!安荒罡濉辈⒉皇遣灰疤峋V”,發(fā)言時,還是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起碼發(fā)言前,心中先思考一番,有所準備,正規(guī)的場合,僅憑“即興”,同樣會“失誤”,甚至“落空”。筆者以為,拒絕“不念稿”,不要輕易“冷場”,不要隨意“怯場”。當然,有的人習慣“念稿件”,不善于“表達”,這個時候就要逼迫自己學會“說話”。要防止另外一個極端的出現(xiàn)——“脫稿千言,離題萬里”。否則便會落伍和掉隊。作為新時期的干部,首先要學會“說話”,說“務實的話”。
話又說回來,一部分人在發(fā)言時,自認為是必要的話,但大多是“正確的廢話”,雖然沒有說那些無稽之談的內容,但這些“正確的廢話”,在一定程度上,既耽誤了大家的寶貴時間,又影響到會議的務實精神。所以說,要對那種空話連篇、廢話成堆的照本宣科“零容忍”。
“脫稿”領導帶頭“先脫”。從政府機關做起,從領導干部做起,改進會風、文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力戒空話套話。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會議太多,會風不正。能不開的會盡可能不開,沒準備好的會堅決不開,能合并的會則合并開,必須開的會也要能短則短,嚴格規(guī)定會議的時限、數(shù)量、質量、規(guī)格等要素。一針見血地指出過去會多的病根和禍害。
正如湖北省武漢市某區(qū)長對會多和會后不落實的現(xiàn)象給予抨擊的“經(jīng)典”話語:今天開會,明天開會,后天開會,天天開會;你來講話,我來講話,他來講話,都來講話;你提要求,我提要求,他提要求,都提要求。誰來落實?
特別是有些會議,不僅沒必要開,一些會議和講話稿,簡直就像小女人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有些領導在一些一般的會上也像做報告,將秘書先擬好的講話稿照本宣科,先不說本身枯燥無味,長而空沒有重點可言。其內容,既不像代表組織的,也不全是闡述個人觀點。反正,將講話稿從頭讀到尾就算完事。敢問,這是在發(fā)言,還是在交差?
如果我們的各級干部多深入基層、深入實踐、切入民生,多說實話、辦實事、講實效。勝過一百個會議、賽過一千份報告。
開會要開好會、開有意義的會、開有價值的會。開會要“政審”:一審形式主義是否作梗,二審會議程序是否合理,三審責任單位是否到位,四審某些部門是否鋪張,五審少數(shù)個人是否浪費,六審會風會紀是否嚴肅。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文山會!钡奈:拓撁嬗绊憽
少些不必要的會議,多些必要的執(zhí)行力。少些不必要的空話,多些實惠的落實率。(中國臺灣網(wǎng)網(wǎng)友 熊傳東)
。ū疚臑榫W(wǎng)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