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泉:民進黨在兩岸關系上的拖刀計
李家泉25日在香港中評社刊文說,長時間來,我有一個困惑不解的難題:民進黨明知“臺獨”不可能實現(xiàn),而為什么卻長期抱著不放,以之與國民黨特別是大陸對抗?最近有一位朋友轉來民進黨知名新秀梁文杰不久前在臺灣“新社會雙月刊”發(fā)表的有關“統(tǒng)”和“獨”的一篇文章,回答了我的這個問題。全文摘要如下:
(一)“拖刀計”的基本內涵
我與梁文杰先生見過面,大概是四年多以前,算是小范圍的深談,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不見,忽然見到一位朋友給我送來他的這篇文章,一口氣就讀完了。他的文章就像他的談吐一樣,條理清楚,言之有物,對人也彬彬有禮。然而對于他的觀點,我卻不敢茍同,并且認為是相當有害的。
梁先生很欣賞李登輝一手主導的“國統(tǒng)綱領”,認為這個綱領,“就是把兩岸統(tǒng)一推遲到遙遠的未來”。他也很欣賞民進黨于1999年炮制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把臺灣定位為“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從而為后來民進黨的“借殼下蛋”策略預留了空間。其實據(jù)我所知,這個“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梁先生親自參加起草的。
梁先生在文章中說,李登輝路線和“臺灣前途決議文”的戰(zhàn)略構想是:“大陸不可能容許臺灣宣布獨立,但對臺灣企圖保持現(xiàn)狀或拒不統(tǒng)一卻無計可施”。這樣“拖”下去,就能保住現(xiàn)狀,而“只要臺灣獨立現(xiàn)狀維持得夠久”,那末,一方面“或可打破中國非大一統(tǒng)不可的迷思”,一方面“則臺灣人的獨立意識也將發(fā)展至牢不可破的地步”。這就是,我在本文標題上講到的“拖刀計”,重點是一個“拖”字,寄望于拖久必有“變”,拖到把“不可能”的事變?yōu)椤翱赡堋。梁先生在列舉了許多拖久必變的事例后,并帶著頗有把握的語氣說:“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臺灣這一邊的。只要沒有強制性的大中國教育,絕大多數(shù)人都希望保有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如果我們能把臺灣現(xiàn)狀再保持幾十年,誰還會贊成統(tǒng)一,中國又還有什么動力推動統(tǒng)一?”
。ǘ巴系队嫛辈豢赡苄械猛
梁先生這一招,對民進黨來說自然是“妙招”,實在不愧為民進黨內難得的“新秀”,但對兩岸絕大多數(shù)愛國者來說,不僅是“餿招”,而且是“毒招”,危害太大了!
我從一些報刊資料上看到,梁先生工作上的指導老師是臺灣著名的“臺獨理論大師”林濁水先生,并且也注意到林先生最近的一些講話和文章,我佩服他們兩位師生的聰敏智慧,與民進黨內的許多人有不同之處。但我也有一點小小的看法和建議,就是總覺得他們的視野和格局太小,站得不是太高。如果僅從臺灣這塊地方出發(fā),不能說他們完全不對,但臺灣問題畢竟是中國問題的一個部分,也是影響到亞洲安全的一個重要問題,大陸一直將之視為國家的核心利益,永遠都不可能放棄臺灣,他們的想法行得通嗎?而如果他們能站得高一點,視野放遠一點,把臺灣問題放在整個中國的格局來考慮,放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問題上來考慮,并且把歷史問題、現(xiàn)實問題與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聯(lián)系起來考慮,會不會有所不同?
(三)值得商榷的幾個問題
我個人看了梁先生的文章之后,十分感謝梁先生對大陸的提醒,這就是必須警惕兩岸分裂現(xiàn)狀的長期化和固定化。同時也有以下四個問題請教:
一是,臺灣是不是一定要從大陸分裂出去?這對臺灣究竟有什么好處?而且臺灣堅持鬧分裂,會對臺灣、對兩岸、對東亞有什么樣的嚴重后果?說“時間其實是站在臺灣這一邊”,是不是太“一廂情愿”?
二是,如要保有臺灣現(xiàn)有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是不是就一定要使兩岸分裂、臺灣走“獨立”道路?難道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就一定無法實現(xiàn)臺灣朋友們所希望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
三是,如果像梁先生文章中所說,使臺灣目前這種不統(tǒng)、不“獨”、不和的現(xiàn)狀“維持得夠久”,那會是什么局面?是不是會使臺灣長期“懸在空中、不上不下、不死不活、凌遲待處”?這不是硬要臺灣民眾“受活罪”?臺灣人民何辜?而且這樣的狀況有無可能維持下去?
四是,兩岸本來是一家人,難道統(tǒng)“獨”之爭就一定不可調和?我個人認為,統(tǒng)派的愛國主義思想,主要是一百多年來外國侵略者逼出來的。即使是現(xiàn)在,一些外國反華勢力戰(zhàn)略上所需要的“以臺制中”,也不過是歷史上傳統(tǒng)的“以華制華”政策的翻版!蔼毰伞钡姆至阎髁x思潮,主要起源于歷史上的“馬關割臺”、“二二八事件”等,而這些后來競都被扭曲成“外省人出賣臺灣”、“中國人欺侮臺灣人”,這是不符合歷史真相和事實的。而不幸的是,后來這卻一直成了民進黨“仇共反中”的語言工具。
統(tǒng)派和“獨”派,兩者都是在內外多種錯縱復雜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應該是可以通過長期的思想交流和溝通來逐步解決的。
總之,我個人認為,目前兩岸除了經濟上通商、通郵、通航的“大三通”外,還必須加上一個“大通”,這就是“通思想”,如果思想上不通,感情上不通,其它再多的“通”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希望兩岸人民、兩岸學界、兩岸教界、兩岸政界、兩岸政黨,不分藍綠,不分朝野,各行各業(yè),都能多作思想方面的溝通,以“化干戈為玉帛,化對抗為對話,化相互惡斗為友好合作”。如是則兩岸人民幸甚!中華民族幸甚!
(本文不代表中國臺灣網(wǎng)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