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陸生不是“搶資源” 是“臺灣新資源”
華廣網(wǎng)18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分析陸生赴臺求學的相關(guān)問題。王建民指出,“三限六不”政策陸生幸中之痛,卻是綠營歧視與敵視陸生的“不良人權(quán)”紀錄。陸生對臺灣來說,不談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意義,本身也不是搶占臺灣的資源,而是臺灣的一種新資源。民進黨上臺執(zhí)政后,未來陸生政策是否還會延續(xù)舊思維、舊政策,繼續(xù)歧視陸生、繼續(xù)污名化陸生,還是有所改進,將是檢驗未來民進黨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政策的試金石之一,我們將拭目以待。
全文內(nèi)容如下:
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為兩岸交流與合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開放大陸學生赴臺求學讀書,增進兩岸青年交流。然而,這一積極的善治政策在推進過程中卻受到綠營的強烈抵制與反對,馬當局不得不做出讓步,才有了今日大陸學生赴臺讀書“三限六不”政策之出臺。這是馬當局的無奈與迫不得已,是陸生幸中之痛,卻是綠營歧視與敵視陸生的“不良人權(quán)”紀錄。
本來,兩岸學生交換、交流與赴對岸讀書,是一件正常、正義之事,應大力支持與鼓勵。但在臺灣,這件事因政治因素變得十分復雜與敏感,尤其是對大陸學生赴臺就讀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民進黨與臺聯(lián)黨強烈反對馬當局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政策,在無法完全阻撓情況下又設置了許多限制,即所謂的“三限六不”。綠營認為,大陸學生沒在臺灣繳稅,不應當享受臺當局的獎學金,不應當享受醫(yī)療健康保險,否則就是“搶占臺灣資源”。這一主張與論述不值一駁,卻充分顯示了民進黨人的“臺獨”、“反中”立場與狹隘的“島嶼心態(tài)”。
到海外或境外相互求學,本身而言是一種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是有助于促進社會與人類進步的事情,并延續(xù)上千年,在全球范圍內(nèi)發(fā)展。然而,這一美好、正當?shù)奈幕逃涣魇聵I(yè),到了臺灣就變樣,就政治化、民粹化,就利益化。綠營應當明白,臺灣學生到大陸、到海外求學,沒有人會認為是搶占當?shù)刭Y源,沒有人會認為臺灣學生沒有在當?shù)乩U稅,就不能享受獎學金,就不能享受醫(yī)療保險。因為這一切都是相互的,在世界范圍內(nèi)是普遍的、通行的做法。特別是不少綠營的人或其子女也先后在大陸讀書求學,享受與境外學生相同甚至更優(yōu)厚的待遇,大陸從來沒有人認為,臺灣學生搶占了大陸的資源。相較之下,足可反映民進黨扭曲的心態(tài),以及他們的“無格局”。
陸生對臺灣來說,不談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意義,本身也不是搶占臺灣的資源,而是臺灣的一種新資源。臺灣高校眾多,少子化造成學生生源減少,不少大專學校面臨生源不足與營運壓力。年初臺灣大學會議的參會者,普遍認識到臺灣少子化帶來的生源銳減,今年開始正式影響到大專院校的營運。于是臺灣許多高校積極爭取大陸學生,希望增加生源。事實上,如今大陸學生已經(jīng)成為臺灣境外學生的主要來源。2015年,臺灣大專院校境外學生總計達11.2萬人(非學位生6.4萬人),其中陸生占了近四成(38%)。就是說,陸生成為臺灣最大的境外生源,對臺灣大專院校尤其是部分學校相當重要。有媒體評論認為,“陸生確實是臺灣高教生源的強心劑”。
然而,陸生在臺灣求學,人數(shù)最多,繳的學雜費最多,受到的歧視最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最多,享受的權(quán)益最少。比如,外籍生和港澳僑生可享受健康保險,而且比照臺灣本地生,而陸生至今還不能參加健康保險,醫(yī)療權(quán)益受到極大侵害;外籍生與港澳生有臺當局獎學金,但陸生不能享受。陸生在臺灣可以說是“五等公民”。
大陸學生赴臺求學讀書,與臺灣學生赴大陸求學讀書一樣,是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增進相互認知,有益于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如今陸生對臺灣大專院校生源更為重要。臺灣有識之士對此已充分認識,紛紛對現(xiàn)行陸生政策提出批評,希望能夠改進,正確、公平對待陸生。臺灣大葉大學校長武東星表示,不要老是將陸生視為是搶資源、搶工作的外來者。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表示,陸生無法比照外籍生納健保,涉及歧視問題,應趕快通過相關(guān)法規(guī),這是人道需要。?茖W校教育聯(lián)盟建議修訂“大陸人民來臺就讀?埔陨蠈W校辦法”,讓大陸學生可以來臺讀高中及五年制?茖W校。
有人對民進黨上臺后的陸生處境更為擔憂。有位陸生講了一句振聾發(fā)聵的話:民進黨上臺后陸生政策不大可能更糟,因為陸生待遇已經(jīng)到了不能再糟的程度。如今民進黨即將上臺執(zhí)政,不知有沒有聽到陸生的聲音?有沒有聽到臺灣教育界的聲音?還有沒有同理心?未來陸生政策是否還會延續(xù)舊思維、舊政策,繼續(xù)歧視陸生、繼續(xù)污名化陸生,還是有所改進,將是檢驗未來民進黨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政策的試金石之一,我們將拭目以待。(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