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中國臺灣網(wǎng)8月17日訊 深澳電廠爭議一直未停歇,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近日與新北市政府持續(xù)隔空交火,賴清德甚至考古起來,直指深澳電廠是新北市長朱立倫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親自主持會議通過的,而自己只是個“執(zhí)行者”。此言一出,立馬惹火國民黨臺北市議員參選人羅智強,炮轟賴清德“厚臉皮”。新北市政府也跳出來加入回擊賴清德的行列。
據(jù)臺灣“東森新聞云”報道,賴清德15日表示,深澳電廠成為選舉議題實在是令人意外,直指這是朱立倫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時親自主持會議拍板的,澄清自己接“行政院長”時“還是個執(zhí)行者”。面對賴清德的指控,朱立倫受訪時怒嗆賴清德“應該有肩膀、不要牽拖別人”。新北市政府也拿出公文回擊,強調深澳電廠是在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時期通過環(huán)評的。
朱立倫(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朱立倫說,深澳電廠是2006年蘇貞昌擔任“行政院長”時環(huán)評通過的,并編列預算,2014年國民黨執(zhí)政因推動困難取消計劃,2016年10月民進黨執(zhí)政的“行政院院會”又決定重啟計劃。當時新北副市長葉惠青在“行政院院會”就已提出反對意見,但民進黨當局仍堅持重啟環(huán)評,今年環(huán)評通過,這些過程都是事實。
朱立倫呼吁,賴清德作為“行政院長”應該有肩膀,決策是什么?不必牽拖別人,也不必牽涉前任或者是多少年前的當局,“行政院”決定是什么就由賴清德或者蔡英文負起責任。
羅智強也表示,民進黨新北市長參選人蘇貞昌之前抹黑深澳電廠是朱立倫拍板,結果被他舉出公文打臉,此事再被賴清德拿出來重提推回朱立倫身上。羅智強炮轟賴清德,雖然我知道你的臉皮厚如城墻,但也不必這么急著送臉給大家打。∷缴瞎暮蜌v史新聞佐證,最后不忘酸“民進黨的人,大腦結構十分特異。每個人好像都擁有‘70秒快速失憶的金魚腦’”。
國民黨基隆市長參選人謝立功說,深澳電廠重啟從頭到尾都是民進黨一手主導,民進黨不要集體弱智化。(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國民黨基隆市長參選人謝立功說,賴清德不要笑掉人家大牙,深澳電廠重啟從頭到尾都是你們民進黨一手主導,為了選票考量不斷放送“不蓋燃煤電廠北部就缺電”“排污量相同于燃氣電廠”等荒謬言論,還天馬行空聲稱會使用“干凈煤”,既無知又可笑。
現(xiàn)在好了,蔡當局發(fā)現(xiàn)民眾對深澳不埋單,環(huán)團又抗議頻頻,政策窒礙難行之下只好使出他們慣用伎倆,“有錯就拿國民黨開刀”,將責任通通推給新北市長朱立倫。不過國民黨立場一向清楚,“拒絕深澳電廠興建”,這些民眾都看在眼里。他建議賴清德,有錯要認錯,就算深澳政策轉彎,只要對臺灣有幫助都可以來談,也奉勸民進黨“不要集體弱智化”,選擇性忘記過去承諾及所作所為。
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
國民黨新北市長參選人侯友宜表示,現(xiàn)在是由民進黨執(zhí)政,賴清德故鄉(xiāng)更是在新北萬里,處理深澳議題必須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市民,“深澳電廠絕對蓋不得!
前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表示,“反空污、反深澳電廠為的是保護你的肺、反核食是保護你的胃,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希望人民站出來支持聯(lián)署國民黨提出“反空污、反深澳燃煤電廠、反核食”3項“公投案”。
馬英九(左二)、國民黨臺中市長參選人盧秀燕(右)與“立委”江啟臣(左)簽署“反空污、反核食、反深澳電廠”“公投”聯(lián)署書并打卡合影。(圖片來源:臺灣《聯(lián)合報》)
《聯(lián)合報》發(fā)表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當局全面執(zhí)政可以罔顧民意強行通過環(huán)差案,事后卻承擔不起民眾對環(huán)境開發(fā)的憂慮與恐懼,一味推諉卸責。讓人不禁想問,如果深澳電廠真的像賴清德說的那么好,攬功勞都來不及,怎么會急著切割?
深澳電廠是關乎民生產業(yè)、經濟發(fā)展,與民眾健康風險的重大議題,但時至今日卻淪為政治口水仗。面對撻伐,賴清德先是脫口說出“干凈的媒”,臺電接著操作南電北送話題,制造社會對立、企圖分化臺灣。接著,蔡英文辦公室再發(fā)表聲明切割,“深澳電廠興建,府方不會涉入”。
馬英九(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云”)
深澳電廠今年3月通過環(huán)差,至今已將近半年,回首這段時間,想不起蔡英文當局任何含專業(yè)論述的說明,只看到此時此刻賴清德還在卸責。殊不知,就算國民黨做不好也已經下臺,反觀為當今綠營執(zhí)政兩年余,卻還改不了在野時的行為模式,說好的全面執(zhí)政,全面負責呢?
文章表示,蔡英文辦公室秘書長陳菊,本周精神奕奕的喊話:蔡英文承擔了過去歷任領導人沒做的、不敢做的、做不到的事。實際看看島內,臺當局面對民眾、面對自己決意通過的政策,早已完全失去承諾與承擔的能力,說不出半點“未來”,只能埋頭苦挖“過去”自救,實在尷尬,不忍直視。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