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任何一名開車人對這樣的場景都不陌生:一兩個穿著制服的人,圈起一塊地,擺上一張桌子,支起兩把椅子,拿著一沓發(fā)票,看到有車輛接近,就招呼著停放。
他們就是停車場管理員。
“合而不同”的收費員
每個收費員堅守自己的“戰(zhàn)場”,成為街頭不可忽視的一景。他們把守的路段不同——有商場前的廣場,有立交橋下的空地,有廢棄廠區(qū)或道路的兩側;他們身穿的服裝不同——有交警協(xié)管員制服,有類似保安的制服,還有迷彩服,甚至穿T恤便裝、戴紅袖章;他們的交通工具不同——有騎自行車的,有騎摩托車的,還有靠雙腳打拼的。但不管怎樣,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收取停車費。
這里停車收費經(jīng)過審批備案嗎?收費標準如何?收費是否合理?盡管很多司機并不知道這些,但還是乖乖地交錢,因為他們知道,在車輛急劇增加、交通日益擁堵的今天,能夠迅速找到停車位,已屬幸事。
馬甸橋西南角新風街一號院是中直機關宿舍,也被譽為最“著名”的停車難區(qū)域。小區(qū)車庫位置不夠用,晚回家的人只能將愛車停到路邊的白線內(nèi),而常常是,沒到下班時間,這些白線內(nèi)已停滿了車。這時,穿舊軍裝、慈祥的老大爺會主動引導司機將車輛停到人行道上。遇到節(jié)假日,很多人的車甚至要停到兩三條街道之外。隨著車位的日漸緊俏,停車費自然水漲船高,盡管如此,能在這里花費一二十元停一晚已是很多司機求之不得的樂事。
景區(qū)停車收費最混亂
遇到長假,香山、北京植物園、八達嶺長城等風景名勝區(qū)的停車收費是最混亂的。今年“十一”期間,我在香山就遭遇了這樣一幕:香山腳下大大小小的停車場外,不少人站在馬路上,起勁地揮動手臂,招徠顧客。停車場幾乎都停滿了車,三四名沒穿制服的男子穿梭其中,手里攥著的一沓零錢顯示其“看車人”的身份,“停車嗎?”“有位!”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車位緊張的情況下,車主需要預付幾十元作為定金,“看車人”拿到定金,在一張小紙條上寫幾個數(shù)字,標注上車輛停放的時間和預付款額。當然,如果車主超時回來,定金是不退的。
很多停車場是議價的,這種“中國特色”讓“老外”感覺匪夷所思。后海的荷花市場是外國游客喜歡的地方,湖周圍布滿了異國風情的酒吧、餐廳,而來這里逗留的人要將車停在較遠的地方,比如什剎海體;蛘咚螒c齡紀念館附近。當然,不論白天夜晚,收費自然不便宜,有意思的是,這里可以“講價”:要發(fā)票三五十元,不要發(fā)票價格對折。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