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賡續(xù)長征精神,奔向全面小康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8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譜寫了一首雄壯豪邁的革命交響曲。無數革命者突破生死絕境,涅槃重生,刻畫出一幅氣壯山河、無堅不摧的歷史畫面。
時代變了,條件變了,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yè)沒有變。今天,重新走過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可以看到,長征塑造的紅色基因,突破了時間和空間,提供著永恒的前進動力。
“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在中央網信辦主辦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活動中,近百家網絡媒體、數百位記者“重走長征路、重吃長征苦”,在實地采訪中,追尋紅色記憶,記錄今日發(fā)展。我們發(fā)現,賡續(xù)長征精神,聚焦精準扶貧,奔向全面小康,正是這些地方對紅軍長征勝利的最好紀念方式之一。
不忘初心,尋根重走長征路
8月23日上午,“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啟動儀式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地紀念園舉行。 中新網張尼攝
8月23日,紅軍長征出發(fā)地江西省于都縣下起了一場瓢潑大雨。在雨中,“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正式啟動。歷史和現實在這里交匯:82年前,在于都河畔,中央紅軍開始了長征第一步。
舀上一瓢紅井水,嘗嘗那甘甜;在興國將軍館,瞻仰烈士軍魂;走村入戶,看農民掙錢樂開懷。贛南這片紅色沃土,早已不是當初的落魄模樣,它正以一幅嶄新的面貌展現在眾人面前,見證著長征精神在這片土地的延續(xù):于都縣開發(fā)紅色旅游,興國縣培育油茶、蔬菜等特色產業(yè),互聯網+電商走入農村千家萬戶......
從昔日的轉兵舊址通道,到紅二六軍團出發(fā)地桑植縣劉家坪鄉(xiāng),再到賀龍元帥故鄉(xiāng)洪家關,在湖南,一個個平凡而感人的長征故事,讓人放佛回到那彌漫硝煙的戰(zhàn)場。在賀龍元帥故鄉(xiāng),當年和賀龍元帥一起參加革命的老紅軍賀文玷的孫子說,當年全縣有5000多人跟著賀龍一起出去革命,最后回來不到五十人,單單洪家關鄉(xiāng),就有60多位革命遺孀。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不再是一句口號,革命前輩也不再僅僅是一個傳奇。
在紅軍長征歷史上,貴州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在這里,遵義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召開,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由此拉開帷幕。從依靠旅游扶貧的肇興侗寨到香滿群山的湄潭茶園,從婁山關藤編一條街到大數據產業(yè)園區(qū),過去紅軍轉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如今儼然變成了脫貧致富的主陣地。
四川在紅軍長征史上創(chuàng)下中央紅軍征戰(zhàn)時間最長、經過地域最廣、自然環(huán)境最惡劣、紅軍長征線路最長“四個之最”。從重要產業(yè)巧幫扶的紅星村到山坳坳里滿花香的小金縣,從打通天路的嘎日村到靠旅游發(fā)家致富的藏寨卓克基,昔日這些貧困的山村里,打響了扶貧攻堅戰(zhàn),在新長征路上迸發(fā)出“洪荒之力”。
甘肅是黨中央選擇以陜甘根據地作為紅軍長征落腳點的決策地。從界石鋪紅軍長征毛澤東舊居紀念地到會寧會師紀念塔,從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到山城堡戰(zhàn)役紀念館,走進這些紅色遺址,一段段動人的紅色故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歷史細節(jié)不斷涌出,記錄著中國紅軍不斷進軍的偉大時刻。
陜北吳起是1935年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會師地。從山勢險要、條件艱苦的薛家寨,到再現紅軍英勇殺敵的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紀念館,從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照金紀念館到延安寶塔山、“切尾巴”戰(zhàn)役遺址,從大力發(fā)展蘋果產業(yè)的洛川縣到跨村跨鎮(zhèn)跨區(qū)域搬遷的延川縣,長征的紅色氣質烙進當地,老區(qū)人民用智慧和汗水、用奮斗和拼搏建設家園,結束了“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
行通道、爬雪山、過草地、強渡大渡河......當年,翻過二十多座山脈,渡過三十多條河流,與強敵血戰(zhàn),糾正黨內錯誤的斗爭,驚險曲折,險象環(huán)生;赝L征的漫漫征途,在曲折中前進、在苦難中成長,堅信黨的事業(yè)一定會成功,人民的事業(yè)一定會成功,正是這樣的信仰和精神,成了我們黨一路走來的深刻印記。
脫貧致富,長征精神永存于心
“現在,時代變了,條件變了,我們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理想和事業(yè)沒有變!绷暯娇倳洀娬{,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一場新長征,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長征精神賡續(xù)到今天,她熏染出的紅色氣質已經是革命老區(qū)的精神家園。在構筑復興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革命老區(qū)輸造并舉,念好致富經,吹響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時代號角。
打好攻堅扶貧戰(zhàn),既要輸血,更要造血,真扶貧、扶真貧。在江西省興國縣杰村鄉(xiāng)含田村,千畝蔬菜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運作,基地與企業(yè)、學生營養(yǎng)餐供應鏈對接,輻射帶動30多戶貧困戶參與種植、50多人務工。通過土地流轉,貧困戶每年每畝還能獲得400元到600元不等的收入。除了千畝蔬菜基地,種植面積達1.3萬畝的“萬畝油茶”、以“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運作的“百畝白蓮”也都成為興國縣產業(yè)扶貧的主抓手。
如今的湘西菖蒲塘村村民們都建起了新樓房。中新網楊華峰攝
在攻堅扶貧的路上,其他革命老區(qū)也正經歷著這樣的華麗轉身。湘西菖蒲塘村依靠科技,開拓市場,做大做優(yōu)水果產業(yè)。貴州婁山關村的特色藤編,走出小山村,熱銷全國,在當地形成了一條有100多戶從事藤編、年產值達1200萬元的“藤編一條街”。陜西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打破原有的行政區(qū)域劃分,跨村跨鎮(zhèn)跨區(qū)域搬遷,以“有土安置”、產業(yè)帶動、“無土安置”等模式安置了五個鄉(xiāng)鎮(zhèn)的1874戶6495戶搬遷戶……
八十載斗轉星移,八十年波瀾壯闊。不忘初心,方能行得更遠。在歷史的根基上,我們銘記、挖掘并傳承,讓長征精神在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散發(fā)耀眼的光芒,成為推動各項事業(yè)前進的巨大力量。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這片紅色土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時代夢想正在實現。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