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紅軍巧渡金沙江 鐵流后衛(wèi)筑防線
央視網消息:繼續(xù)來看“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系列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報道團隊,跟隨紅軍挺進金沙江的足跡,從云南尋甸來到了祿勸,尋找紅軍渡江過程中的感人故事。
7月20日 再走長征路第40天 云南祿勸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僅靠6只小船,勝利渡過金沙江,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潘濤:這里是云南祿勸,紅軍巧渡金沙江的皎平渡口就在我現在這個位置,大家看,我身后就是金沙江,位于長江的上游,江水表面看上去水流平緩,但下面卻是一股一股的暗流,從這里過去,對面就是四川,四川會理是紅軍北上的必經之路,1935年的5月,渡口過江的唯一工具就是人工擺渡的小木船。
然而,紅軍進抵金沙江前,蔣介石就已下令,控制渡口、毀船封江,沒有船如何渡江?在金沙江畔的皎平村委會我們尋訪到了一位叫毛洪銀的老人,老毛的師傅就是幫紅軍渡江的一名老船工,他幫我們回憶起當年的經過。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皎平渡鎮(zhèn)皎平村黨總支書記 毛洪銀:這些船都拉到上游去藏起來了,就是船工都走了,紅軍來的時候到了這個地方,就是一片漆黑,只有一個小窗口,看見燈光,紅軍就到那里敲門,這個就是張朝壽(的家),紅軍把情況一講,他們是做什么的,是好人,打富濟貧的。
在張朝壽的幫助下,紅軍找了6條可用的木船和37名船工。渡江過程中,讓毛洪銀的師傅印象最深的就是紅軍嚴明的紀律和渡江的有序。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皎平渡鎮(zhèn)皎平村黨總支書記 毛洪銀:37名船工,他是輪流上船,停人不停船。一號船、二號船,就這么按照這個號出,排起來的,編成號掛在船上,然后就是一號船載多少人,二號船載多少人,它這里就擺布好了,很規(guī)矩他們這個。
短短幾天時間,這個不一樣的隊伍深深感動著船工們。那時紅軍給養(yǎng)困難,戰(zhàn)士們只舍得喝粥,卻給船工頓頓吃肉。整整七天七夜,在37名船工和紅軍全體指戰(zhàn)員的默契配合下,3萬多紅軍主力安全渡過了金沙江。當時船工和紅軍的一番對話也讓毛洪銀感同身受。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皎平渡鎮(zhèn)皎平村黨總支書記 毛洪銀:紅軍在這里,就問,老鄉(xiāng),這么大的水,從哪里來的啊,那個楊朝新給他講,這個水很遠啊,它是許多小河,淌到這里就有那么大的水,后來那個紅軍(就點頭說),對對對,就像我們紅軍一樣,隊伍邊走邊壯大。
如今,一座聯通川滇的大橋早已修好,兩地居民徹底告別了靠小船擺渡的生活,但是這37名船工的名字卻永不會被忘卻。為掩護全軍安全渡江,奉命在石板河阻擊追兵的紅五軍團同樣有著偉大而光榮的功績。他們像一個“鐵閘”一樣,緊緊把十多萬國民黨“追剿”軍牢牢擋在紅軍主力部隊之后。
追尋紅五軍團的足跡,我們來到祿勸撒營盤一帶,尋找石板河阻擊戰(zhàn)的戰(zhàn)斗遺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潘濤:一路翻山越嶺,我們現在終于到達這個山頭的制高點,紅五軍團修筑的兩條軍事防線現在還清楚可見,這是用石頭和泥巴堆砌成的掩體,從這一端過去大概有100多米,剛剛我在這里站了十秒鐘,就有小飛蟲不停地往眼睛里鉆,紅五軍團就是在這樣的險山惡林中與敵人奮戰(zhàn)的。
在崇山峻嶺之中,紅五軍團頑強地奮戰(zhàn)了幾個晝夜,就在要撤到最后一線陣地的時候,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從江北返回石板河,傳達中央軍委最新指示,要求紅五軍團再堅守三天三夜。面對隨時都有可能犧牲的危險,紅五軍團毅然領命。
中共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李迎春:干部、戰(zhàn)士們異口同聲地說人在陣地在,用鮮血和生命保衛(wèi)黨中央和全軍勝利渡江!正是因為有我們這樣的戰(zhàn)士,就是不怕犧牲,把困難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自己的戰(zhàn)友,那么才保障了這一支部隊,實現了這么一個大的戰(zhàn)略轉移。
5月9日,當接到撤離陣地的命令后,最后一批戰(zhàn)士們才頂著狂風暴雨,一口氣跑了50多公里趕到皎平渡,全部渡過了金沙江。完成渡江后,他們砸毀了6條木船,對尾隨而來的敵人關上了追擊的大門。
金沙激流中,既有巧妙的智慧,又有嚴明的紀律,既有感人至深的魚水深情,也有舍身忘我的無畏精神,這些長征故事驚天動地,這些長征精神震撼人心,它們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源泉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