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之后,城市如何“內外兼修”
暴雨引發(fā)的交通擁堵,似乎已成為城市的頑疾——
2010年9月17日,一場小雨讓北京變成了“停車場”。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的電子擁堵路段圖幾乎全線“飄紅”,143條道路擁堵,狀況持續(xù)9個小時。
而三天前突襲京城的暴雨,對城市基礎設施、管理水平、緊急應變能力再次提出了考驗。
不容回避的是,面對突發(fā)暴雨,我們的城市依然被動。除了林林總總的高樓大廈、數量快速提升的機動車,城市的發(fā)展似乎還需要增加更多內涵,“內外兼修”——外表需要美,內在設施也要實用有效;硬件需要美,軟件也要文明科學。
地下與地面如何協調發(fā)展
場景回放:暴雨來臨,危難之際,普通市民在網上公布手機號和房號,為被雨圍困的人提供暫時居所;志愿者自駕車輛,接送滯留機場的陌生旅客等等。災難,會讓人成熟。無數感動中,我們也收獲了城市遇災的經驗,并對城市發(fā)展有了更多思考。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zhí)寡裕骸斑@場暴雨告訴我們,城市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他強調,今后要不斷升級應急預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