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12月16日電 題:(改革開放40年·兩岸緣)三代人在大陸:從“沒趕上”走到主動來
中新社記者 陳林
林文卿第一次去臺灣,是陪父親回鄉(xiāng)探親。那是上世紀(jì)90年代。那年,她47歲,父親76歲。
“交通特別費周折”讓她印象深刻。先坐火車去廣州,再乘汽車到深圳,之后赴香港飛臺北,“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
去時,行李箱裝了鼻煙壺、絲綢、大棗等物品;貋頃r,“親戚給了好多舊衣服”,“可是把我累壞了”。
好在父親的精神狀態(tài)不錯。在臺灣屏東和兒時玩伴見面后,“特別激動”。
這是自1949年后,父親第二次返鄉(xiāng)。
林文卿的父親出生于屏東,后到日本讀書學(xué)醫(yī)。1943年來到大陸工作,1949年時因“那條船沒趕上”,“就留在大陸了”。
從這一年起,兩岸進(jìn)入了長達(dá)幾十年的隔絕狀態(tài)。也是同一年,林文卿在河北保定出生。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政策,也率先倡導(dǎo)開啟兩岸交流。8年后,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拉開了兩岸交流的序幕。
林文卿清晰記得,父親得知兩岸能互相探親的消息“特別高興”,自己一人先回了趟臺灣。回來后聊起見到兄弟姐妹、兒時玩伴時有說不完的話,還常會落淚。
“那是他魂牽夢繞的老家”。林文卿說,同臺灣眷村老兵回大陸探親一樣,“他了了自己一份心愿”。
林文卿的丈夫付憲明家里的情況也很相似。他的父親出生于臺灣新竹,后到日本讀書學(xué)醫(yī)。學(xué)成后來到大陸,曾在北京、張家口等地工作。1949年,也留了下來。
付憲明出生于河北。他記得早些年臺灣親戚生活富足,往來探親時親戚會帶“金首飾”,也會“常把他們穿剩下的衣服帶回來”。
改革開放后大陸經(jīng)濟(jì)快速發(fā)展,原來不敢想的轎車,“進(jìn)入家庭也特別突然”。“兩邊的生活基本差不多”后,往返走親戚時,多會各自帶些“當(dāng)?shù)氐奶禺a(chǎn)”。
改革開放四十年,改變了大陸,也惠及了兩岸。對此,兩位老人深有感觸。
退休前,他們都在河北省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工作。在付憲明看來,兩岸的交流從無到有,發(fā)生了“很多實實在在的變化”。最早往來多是一些探親的老人,后來投資、旅游觀光、文化交流、經(jīng)貿(mào)往來日漸增多。如今臺灣來大陸交流、創(chuàng)業(y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在臺灣,付憲明有哥哥姐姐等親屬。他說,整個大家族有個微信群,群名叫“一家人”。現(xiàn)在,哥哥姐姐家一些小一輩兒的親屬也都看好大陸發(fā)展,主動來到上海、廣東、山東等地工作。
臺灣親屬對大陸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常會讓林文卿感到吃驚。她覺得這“就和我們關(guān)注臺灣一樣,有一種割舍不斷的情感”。也因此,“兩岸關(guān)系緊張時,我們也會跟著緊張”。
一個月前,年近古稀的林文卿又一次去了臺灣。從石家莊直飛桃園機(jī)場,只用了3個多小時,這讓她直嘆“現(xiàn)在可是方便多了”。
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xiàn),林文卿和臺灣親戚往返探親時,箱子也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小。更多的時候“會帶點老照片”,“這個比較珍貴”。
這一次臺灣行,是去拜祭父母。
林文卿的父親是新中國成立后河北首批藥劑師。按照老人生前遺愿,往生后一部分骨灰送回老家,一部分留在生活工作的地方!爱吘古_灣是父親的老家,保定是他生活、工作60多年的第二故鄉(xiāng)!
再過十幾天,是《告臺灣同胞書》發(fā)表四十周年的日子。兩位從事臺胞服務(wù)工作數(shù)十年的老人表示,四十年間,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關(guān)系從隔絕到交流,日益密切。希望未來攜手和平發(fā)展,讓兩岸“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完)
[責(zé)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