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媒體甘肅行,記者側記 | 河西走廊的“世外草原”,“藏”著一曲響徹兩岸的民族贊歌
文/李柏濤
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
高舉金杯把贊歌唱。
美酒飄香、鮮花怒放,
歌聲飛出我的胸膛。
英雄的祖國屹立在東方,
像初升的太陽光芒萬丈。
各民族兄弟歡聚在一起,
贊美中華的崛起和希望。
一條河西走廊,一曲民族贊歌。
在河西走廊“盡頭”,有一片“世外草原”,在這里,各民族和諧相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在一起,譜寫著民族團結的華美樂章。
7月23日,“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lián)合采訪團(以下稱“采訪團”)來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在大漠戈壁旁的草原,與世代生活于此的蒙古族同胞相聚在一起。
祖籍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縣長巴成,聲音渾厚、身材魁梧、知識淵博。在西北師范大學畢業(yè)后,進入原酒泉地委工作,成為一名黨的民族干部。
巴成縣長告訴記者,自己年輕時曾是摔交選手,“我可是國家級運動員!彼皇请S便說說。在肅北賽馬場,他松了松筋骨,隨即套上“卓德格”,與年輕的蒙古族博克(蒙古語,意為“摔交”)漢子切磋了一番。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lián)合采訪團來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體驗蒙古族“男兒三藝”。(中國臺灣網 李柏濤 攝)
博克,為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其余兩“藝”為騎馬、射箭。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同胞源自和碩特部落。在肅北博物館,巴成化身“講解員”,為采訪團成員細致介紹部落游牧歷史,他自豪著說,“我在草原長大,是草原的孩子!
肅北地區(qū)自古就是多民族聚集之地。據有關統(tǒng)計,肅北現有常住人口1.51萬人,有蒙、漢、回、藏、滿、裕固等11個民族。
2022年底,甘肅省委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及民委聯(lián)合發(fā)文,正式命名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為“第八批全甘肅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示范單位”。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兩岸一家親,民族團結一家親。”巴成縣長說,希望通過采訪團的報道,讓更多臺灣朋友認識和了解肅北,也歡迎更多兩岸同胞到肅北草原旅游觀光。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巴成縣長身著蒙古族傳統(tǒng)服飾致辭,歡迎來自海峽兩岸的記者朋友們。(中國臺灣網 李柏濤 攝)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觸及心靈的草原旋律飄過海峽……久久回蕩著……
在巴成縣長的引唱下,采訪團的兩岸媒體記者共同高歌旅臺蒙古族作家席慕蓉譜詞的草原歌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對酒當歌,這是一次跨越海峽的相逢;舞動肅北,這亦是一次難以忘卻的采風。河西走廊這片“世外草原”的一草一木,與蒙古族同胞的豪邁與熱情,讓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贊歌響徹兩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