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尚處蹣跚復蘇階段,海地又遭強震襲擊。
一波又一波災難降臨海地,國際社會一手接一手施以援助。然而,在一些國際和地區(qū)經濟分析師看來,這次災難過后,海地需要真正自立,海地需要外部系統(tǒng)支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資金援助模式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步速蹣跚
這次強震,對于海地全國來說,不啻于毀滅性災難,雖不是夷為平地,對于缺錢乏術的海地政府來說,確實不知重建從何下手。
2004年的兵變陷海地于政治混亂之中。聯(lián)合國安全理事會同年設立聯(lián)合國海地穩(wěn)定特派團,赴海地協(xié)助維持治安。兩年后,勒內·普雷瓦爾就任海地總統(tǒng),恢復憲政,但經濟恢復依舊艱難。
路透社說,普雷瓦爾執(zhí)政這些年來,海地逐步擺脫“失敗國家”的形象。借助經濟體制改革和投資優(yōu)惠政策,海地政府極力爭取獲得投資者和捐贈者的信心。
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以聯(lián)合國特使身份,也多次造訪海地,在投資者和捐贈者面前大力推介海地。
此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減免海地12億美元債務,同時向海地政府投放優(yōu)惠貸款,幫助海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公路,搭建橋梁,恢復社會項目。
海地經濟恢復以“一點一點”的速度前進,路透社14日說。
然而這次強震,震坍了海地多年來的努力。
投資黯淡
但捐贈者的錢畢竟不是義務和責任,而是類似施舍,不少先前的援助項目至今沒有到位?肆诸D13日呼吁這些西方捐贈者及捐贈企業(yè)能盡快履行承諾,到位資金,在海地如今最急需用錢的時刻幫助海地。
而除了捐贈者,投資者的投資意向在這次海地地震中已煙消云散。路透社說,一些投資者及有投資意向的企業(yè)震后“都緘默了”,海地如今成為重建陣地,而不是投資前沿。
世界銀行加勒比海地區(qū)負責人伊馮娜·齊卡塔13日說,受美國出臺法案免除海地紡織品關稅后,一些投資者看好海地市場,計劃投資海地發(fā)展紡織品相關產業(yè),海地投資業(yè)原本前景不錯,但地震逆轉了這一向好勢頭。
“地震確實是個災難,海地經濟前景不妙,”齊卡塔說。
在海地,800多萬人口中有近一半人失業(yè),全國八成以上民眾處于貧困狀態(tài)。
幫助自立
世行在海地震后宣布追加1億美元援助資金幫助海地重建,但杯水車薪。
齊卡塔認為,重建海地,外部資金最多只能協(xié)助基礎設施重建,協(xié)助恢復醫(yī)療與教育,但這個國家的整體經濟仍需依賴自立型長期發(fā)展。
齊卡塔指出,這次強震給海地帶來最大災難可能是未來2至5年海地人都只能進行基礎設施重建,而穩(wěn)健的經濟發(fā)展遙遙無期,無法預測。
總部設在美國的國際發(fā)展組織CARE首席執(zhí)行官海倫·蓋爾告訴路透社記者,海地“無法再經歷一次又一次危機”,“援助者應當為海地尋找一個長期、可持續(xù)性發(fā)展道路”。
“那些短時間的危機和災難不會只產生短時間的影響,相反,它們對海地構成長期負面效應,”蓋爾說,“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方式幫助海地,當這次災難過去以后,可以讓海地真正站起來,哪怕是用一條腿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