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姚瑩墓地。
歷史上,有兩位真正稱得上“愛臺灣”的安徽人,一位是劉銘傳,一位是姚瑩。我以歷史上有這兩位“愛臺灣”的安徽老鄉(xiāng)而深以為榮。2005年10月,我曾寫過一篇《歷史上一位真正稱得上“愛臺灣”的人》的學術論文,紀念劉銘傳。今年2月,時逢姚瑩出任臺灣兵備道170周年,于是,我特撰此文介紹一下姚瑩,把他的愛臺事跡寫出來,以昭示后人。(節(jié)選)
姚瑩(1785—1853),安徽桐城派姚鼐(姬傳)的侄孫和受業(yè)者,也是桐城派的一代繼承者和代表者。他曾三度赴臺,先后任臺灣縣令兼理海防同知、噶瑪蘭通判、臺灣兵備道(當時臺灣最高行政長官,1838年2月-1843年3月)。1823年至1825年3月,還應新任臺灣知府方傳(車酋)之邀,在臺襄助其政務。姚瑩在臺任職前后達10年之久,對臺灣貢獻良多。
抗英保臺 五戰(zhàn)五勝
1840年6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英國殖民者看到中國的臺灣孤懸東海,便把進攻的矛頭直指臺灣,欲圖搶占臺灣作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與協(xié)同防御的總兵達洪阿,對此早有洞察和預防,并做了認真的應戰(zhàn)準備,加緊修筑防御工事,添置槍炮彈藥等。他們居安思危,“枕戈籌餉,練勇設防”。
1840年7月到1842年3月,姚瑩帶領臺灣軍民共取得了“五戰(zhàn)五勝”的輝煌戰(zhàn)績。其中兩次大勝:一是1841年9月,當時英艦紐布達號駛入基隆港,重炮轟擊二沙灣炮臺及兵房。中國守軍毫不示弱,狠狠還擊,英國兵艦受重創(chuàng),于逃竄中觸礁沉沒,姚瑩率軍民大獲全勝;二是1842年3月,英艦阿安號載重兵瘋狂攻擊臺灣大安港,來勢洶洶,氣焰囂張。姚瑩乃與達洪阿“設計以殲之”,將英軍艦引入“暗礁林立”的土地公港,使其“擱淺中流”時,乃發(fā)動強大攻勢,從而大破英兵。這兩次大勝,共擊斃英軍130多名,俘虜200余名,并繳獲大量武器彈藥。
另還有三次小勝:1840年7月,英國一艘雙桅船入侵臺灣鹿耳門外海面,被姚瑩派兵擊退。這是首戰(zhàn)英軍的勝利,士氣為之大振;第二次是1841年7月,英軍三艘三桅船再次侵犯,又被擊退;第三次是1841年10月,英軍又一次卷土重來,并在炮火掩護下強行登陸基隆,在姚瑩指揮反擊下,全殲登陸英兵。
這五戰(zhàn)五勝,戰(zhàn)果豐碩,震撼中外,清道光帝曾多次嘉獎。在鴉片戰(zhàn)爭中,姚瑩是堅決擁護林則徐、鄧廷楨等抗英的主戰(zhàn)派的。他系抗英保臺的有功之臣,在率領臺灣軍民抗擊英國殖民侵略軍中,從未打過一次敗仗,也未丟失過一寸土地,不愧為愛國保臺的一面光輝旗幟,也為中國近代史在抗擊外敵入侵上譜寫了不朽的篇章。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在內地沿海各地因屢次戰(zhàn)敗而丟城失地,并在耆英、伊里布、怡良等投降派影響下,而終于1842年8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這里要特別提到的是,英國政府借口所謂“殺俘事件”要挾清政府,竟使姚瑩、達洪阿等被革職查辦。后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清政府未敢重判姚瑩,僅以貶至川藏任職了事。
熱愛臺灣 深察民情
姚瑩之所以能夠連續(xù)多次獲得抗擊英軍的勝利,不僅是因為他在軍事上應敵準備充分,使敵無隙可趁,還在于他得到了當?shù)貜V大民眾的擁護和支持。他為官清廉、以身作則、體察民情、關心民疾,深得當?shù)孛癖姷男刨嚒K诤芏喾矫娑紴楹笕藰淞⒘肆己玫陌駱印?
一是調查研究。他在臺灣期間,深入民間基層,進行社會民情、風俗、歷史、地理方面的考察。他所寫的《東槎紀略》五卷,就是實地考察之作。書中記載了臺北地區(qū),噶瑪蘭(今臺灣東北宜蘭平原)以及浦社(今臺灣彰化東南)等地的歷史、地理情況,特別是詳細記載了噶瑪蘭濁水大溪以北大量的山川地形、人文歷史和人民生活狀況。他在農地考察中,還幫農民“繪造圖冊”、“厘定界址”,不僅“可杜絕土地糾紛,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土著民眾的土地權益”。他所留下的記載,至今仍對研究臺灣史地,特別是臺灣少數(shù)民族生活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姚瑩注重調查研究,從臺灣被貶川藏后任職依然如此。他所寫的《康紀行》,即以大量資料說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并揭露了英國侵略西藏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這是一本非常有價值的考察著作。
二是為官清廉。他在臺灣三度任職,先后十年。他生活儉樸,一身廉正,兩袖清風,知之者無不贊佩。他在臺灣第一任,即任“臺灣縣”解職返回途中,其父不幸逝于鹿耳門,抵福州后,擬“謀其父靈櫬及親屬返桐城”,但“以貧困不能成行”,亦因友人“趙慎畛適調任閩浙總督,助其歸櫬”。其時,姚由“其兄扶櫬歸里”,而“自己則偕母僑寓福州,謀菽水之養(yǎng)”。
三是愛民愛土。姚瑩關心民眾疾苦,經常深入基層,親自輔助解決震災、風災、水災、失業(yè)、民間糾紛等。嘉義縣發(fā)生大地震時,姚“立即開展救災工作”,“與達洪阿等帶頭捐出養(yǎng)廉銀”,并推動“捐集番銀二千九百六十六元”。姚瑩被解職離臺時,軍民夾道跪拜20余里。
四是注重文教。姚瑩非常注重當?shù)厝嗣竦奈幕逃,以提高其文化、思想、知識水平。凡其為官之地,均不忘“立學校、敦士習”。在出任臺灣兵備道后,即使軍務非常繁忙之時,“猶不忘整頓臺南的海東書院”,“拿出家藏書目,供在院肄業(yè)諸生學習”。后又“整剔海東書院規(guī)約,時與諸生相討論”。在出任臺灣縣知縣及噶瑪蘭通判時,亦曾籌款、捐款助修臺南學府、臺灣縣書院以及宜蘭縣之仰山書院,并為延請臺邑優(yōu)秀人士主持。
面對歷史的一點反思
姚瑩所處的時代,正是舊中國走向衰落的年代,西方列強爭相侵略、欺凌和壓迫中國。1840年-1842年,英國殖民主義者發(fā)動了侵略中國的第一次戰(zhàn)爭,即鴉片戰(zhàn)爭。姚瑩出任臺灣兵備道正值這個期間,大環(huán)境是相當不利的。而姚能緊緊依靠當?shù)剀娒,起而英勇奮戰(zhàn),并取得了抗擊英軍的重大勝利,實在難能可貴。這是姚瑩守土保民、愛國愛臺精神的體現(xiàn),是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不屈不撓的民族正氣的體現(xiàn)。姚瑩不過是中國政府無數(shù)守土保臺官吏中的一個。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中國人民同命運共呼吸,為了保衛(wèi)臺灣和發(fā)展臺灣,不知付出了多少血汗。臺灣與大陸,血脈相連,禍福相連,“愛臺灣”和“愛祖國”從來就是統(tǒng)一和一致的,這在姚瑩身上有完整的體現(xiàn)。(李家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