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立報》27日社論說,臺灣發(fā)生的臺大爬山募款與近日學生“假公益真游玩”事件。如此行為在教育的基本之道,除了傳道、授業(yè)之外,解惑這個項目,不就是要讓進入校園的學子可以啟發(fā),為人師者更應把握分寸來教導,否則被濫用的愛心就是一場災難。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6月臺大領導學程25名學生為爬南湖大山,在網絡推贊助企劃“Climb for Taiwan”、向社會募款50萬元(新臺幣,下同),遭網友噓爆、批評計劃“超瞎”,質疑爬山沒有公益性,為何要募款?最后是臺大向社會道歉,募款也因此終止。
未料1個月后又有人爆料,雙北大直、大同、中和3所公立高中康輔社學生“假公益真游玩”,他們以教導偏鄉(xiāng)學生名義對愛心人士募款,事后卻是到游樂園玩2天1夜,參加游玩的中和高中18名同學生被校方記小過處分。
如此短短3個月內,從大學生到高中生,都傳出濫用社會愛心的募款機制,企圖讓原本該是自己負擔的學習、玩樂的經費,都向他人口袋提領。如此行為是社會價值觀出現偏差?還是他們自以為是天之驕子,踐踏了社會愛心?
或許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出現。
首先看臺大領導學程的網絡企業(yè)贊助模式,面對企業(yè)同意贊助下,學生是有回饋計劃。如果這樣的互動方式,視為早期人類以物換物的做法,于是學生付出,而非平白無故受惠,這樣可以被社會認同嗎?
雙北三所高中的募款,學校事后調查,可能是學生想聯誼卻不敢說出口,方假借公益之名,希望可以得到家人、學校認可。到偏鄉(xiāng)的公益行為,7月初學生的確進行過,再次提出并沒有被懷疑。
雙北學生的作為,會讓人憂心高中生辦聯誼有何不對?是不是學校或家長面對升學壓力下,會有不同意的主張,方導致學生不得不作假。如果是這層因素,也讓人憂心。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