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首次的政見發(fā)表會已于4月29日舉行,場面令人無感。島內媒體的報道篇幅十分有限,一般社會大眾也不太關心。媒體幾乎未談論候選人的政見,少數(shù)篇幅聚焦誰能夠當選,街頭巷尾及社群媒體討論的主題,反而是國民黨還站得起來嗎?甚至臺灣還需要國民黨嗎?對此,臺灣《中國時報》1日發(fā)表題為“只批評民進黨、國民黨如何再起”的社論。
全文摘編如下:
綜觀6位國民黨主席參選人的發(fā)言內容,可以說完全沒有新意,也不能帶給黨的支持者任何新希望。主要都是在批評民進黨當局,剩下的就是參選人之間的不點名互相攻訐。整體來說,不是空話就是內斗,或是泛談團結,看不到大的愿景及方向,完全不像是一個百年歷史的黨主席參選人,充其量只有秘書長格局。
令人更感嘆的是,不在場的鴻海董事長郭臺銘,竟然成了多位參選人心中2020年重新執(zhí)政的希望。郭臺銘創(chuàng)造了鴻海集團,是臺灣企業(yè)之光,當然值得敬佩。但他從未公開表達從政的意愿,更未曾透露愿代表國民黨參選,最后能否參選存在非常大的變數(shù)。再從大環(huán)境來說,社會對企業(yè)家參選領導人的期望,來自對職業(yè)政客的失望,同時也受到了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影響。然而,特朗普才剛上任,政績未顯,如果一年后政績理想,固然可喜,萬一不佳,一定會影響大眾對企業(yè)家參選領導人的評價,連帶也沖擊其他企業(yè)家的選情,這又是郭臺銘參選的另一個重大變數(shù)。百年大黨的未來,居然寄望于高度不確定的外在選項,不但證明黨已失去主體性,更讓人疑惑這幾位候選人的領袖格局。
嚴格來說,這幾位參選人仍未看到臺灣真正的問題,也欠缺解決問題的能力。臺灣當前的問題主要出在發(fā)展停滯,偏偏領導人無能,不具備帶領臺灣繼續(xù)前進的能力,只會以“轉型正義”之名進行政治惡斗及清算。民進黨執(zhí)政至今轉眼一年,挾著行政及立法優(yōu)勢恣意推動暴沖式改革,不論是以“平權”為名的同性婚姻、以“年金改革”為名的污名化軍公教人員、以“司法改革”為名的赤裸裸政治干預司法或是以“前瞻”為名的8800多億“撒錢計劃”,幾乎都是不溝通就蠻干,沒有一個不引起廣大民眾的憂慮與不安,所謂“最會溝通的政府”或是“謙卑、再謙卑”早就成了笑話。國民黨作為最主要的“在野黨”,盡管還有35席“立委”,卻沒有展現(xiàn)制衡的策略及高度,也沒有以實際行動反映民意的不滿。試問當多數(shù)民眾對于前述這些議題感到憂慮與不安的時候,這幾位參選者又做了什么可以讓民眾安心信賴的事呢?
想要參選國民黨主席的這些政治人物,不只沒有讓民眾看到可以付托的希望,反而聯(lián)手呈現(xiàn)出一個老邁政黨離心離德的形象,自相殘殺、人頭黨員、綁樁賄選,只讓社會看到這個老黨的病入膏肓及劣幣驅逐良幣,社會各界當然會認為這樣的政黨即便重返執(zhí)政,也會因為黨內政風敗壞,再也無法為臺灣做出改革翻轉的大突破。
國民黨想要浴火重生,黨主席等領導人一定要展現(xiàn)臺灣領導人的高度,要有能力帶領臺灣走出兩岸困局、有能力制衡民進黨當局“違憲亂政”,而不是只會謾罵或抱怨,這樣才能真正展現(xiàn)出“在野黨”的存在價值,并且提高團結氛圍。進一步來看,新任黨主席必須提出更好的發(fā)展思維及策略,尤其是現(xiàn)階段兩岸的僵局,可以如何促成融冰?在經(jīng)濟上,當兩岸關系已經(jīng)成為臺灣發(fā)展的重要命脈,當大陸的經(jīng)濟與軍事實力不斷增強,若干臺灣民眾對兩岸關系感到不安時,國民黨可以如何讓人民心安?在政治定位問題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曾經(jīng)發(fā)揮重要貢獻,但在2016年國民黨敗選,“九二共識”被民進黨廢棄后,“一中各表”既已失去依托,“九二共識”顯然難以為繼。但主要候選人依然陶醉在歷史光輝的余燼中孤芳自賞,卻未提出新架構及論述。未來國民黨黨主席必須回答得出以上這些問題,并能吸引他人聆聽思考。
國民黨如果真的想東山再起,先要讓社會對國民黨恢復信心,但這幾位候選人都沒有讓社會看到希望,參選人必須認真回答前述問題。讓政治人物不逃避核心問題,真正表態(tài)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辯論,在交叉攻防中,讓社會看清楚候選人的政見,也才能確認是否能夠帶來新的藍圖與愿景,進而形成政黨政治良性競爭,挽救陷入困境的臺灣。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