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夕,到處都彌漫著“回家”的氣息。但在江蘇,還有那么一群人,格外牽動人心。
2016年6月23日14時-15時,江蘇省鹽城發(fā)生歷史罕見的大風、暴雨、冰雹、雷電等極端天氣,其中發(fā)生了17級的龍卷風,對阜寧、射陽等地部分區(qū)域造成巨大破壞。不知道經(jīng)歷了災難的他們狀態(tài)怎樣?不知道他們新家建的如何?不知道他們今年的年還是否團圓?帶著這些問題,我跟隨“溫暖中國,春滿江蘇”活動,第一次踏上了這片土地。
沒有想象中的滿目瘡痍,甚至沒有多少大風掠過的痕跡,我和同事一道,遠遠就看到了工地上拔地而起的樓房,看到了新村子建成交付的小樓。村民們正在逐漸模糊“災民”這個描述,生活回歸了正軌。
記得剛?cè)肼殨r,一位新華社主編曾指導我說:“寫一篇完全否定式的批評報道不難,建設(shè)性的批評報道才是功底。寫好正面報道,是不少記者缺乏的素質(zhì)。”我想,無論是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剛剛安頓下來的阜寧、射陽村民來說,他們都需要贊譽,需要一束光陪他們重新開始。
那么,什么樣的報道最能擊中人心?什么樣的報道具有社會傳播價值?我們盤點著小視頻、H5、動圖、表情包等豐富多樣的新媒體報道形式,如何運用才能使傳播效果最大化?最終,由于考慮到面部表情傳達信息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我們選擇了表情包。
“給村民們制作一組表情包”,這個想法在心中慢慢形成并付諸實踐,并形成了報道《“6·23”風災半年后他們不約而同的迎新表情包是…》!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