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時代的臺灣美術”論壇現場(中國臺灣網 黃艷艷 攝)
中國臺灣網4月4日北京消息 在4月3日舉行的“多元化時代的臺灣美術”論壇上,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廖仁義表示,中華文化體系具有自身的美學價值,兩岸藝術家有必要重新尋找中華文化自身的美學根基,不要湮沒在“全球化”甚至是“全球西化”的美學態(tài)度中。
據了解,此次論壇是“美麗臺灣—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1911-2011)”的系列活動之一,來自兩岸的20多名藝術家齊聚北京,就兩岸現當代藝術、傳統(tǒng)藝術源流等議題進行探討。作為此次畫展的策展人,廖仁義主持論壇并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在論壇上,有專家指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是兩岸藝術的源頭,但現在從事美術的年輕人愛走“歐化”路線,不懂書法等傳統(tǒng)藝術,缺少“情懷”,呼吁兩岸藝術界共同回歸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此,廖仁義教授表示,在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中,“筆墨精神”是一種生命態(tài)度和人格態(tài)度,若失去這種精神,只剩下外在的東西,會是當今藝術的一種缺憾。廖仁義說,對于西方藝術的養(yǎng)分,我們當然需要吸收,但華人世界有必要重新找尋自己的美學根底。
廖仁義說,臺灣的美術作品對大陸而言比較陌生,此次論壇不僅對兩岸藝術發(fā)展是很好的契機,也希望大陸藝術家、民眾能透過臺灣藝術作品看到臺灣的自然、人文景觀,進而增進彼此情感。(中國臺灣網記者 黃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