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們”,這個聽起來有點拽的稱呼源于北方,上周卻忽然在地理位置偏南的臺灣流行起來,許多民眾是從臺“經(jīng)建會主委”管中閔的口中第一次得知,它的意思是:“男人”、“男子漢”,而由這個詞引發(fā)的風暴也充滿了雄性的威猛。
因為今年臺灣“GDP保2”可能將再度失守,上周一,“立法院”經(jīng)濟委員會審查“經(jīng)建會”預算,管中閔遭“立委”齊聲炮轟,“綠委”聲稱要砍他的年終獎金,而一向個性鮮明的管中閔再度語出驚人:“我都連講下臺都敢了,我還會在乎這點,做爺們的都不怕這個!”此語一出,立即被解讀出威權的傲慢且含有“挑釁”的意味,綠營更是見獵心喜,狂批馬英九的官員高高在上,有老爺心態(tài)。管中閔覺得委屈,因為“爺們”的原意是男子漢,他只是想表明自己有擔當,會為臺灣經(jīng)濟不景氣負責任。
臺媒評論認為,作為一名官員,“管主委”在議事場合自稱“爺們”總是不妥,但民進黨“立委”拿他的年終獎金開刀,只是一種嘩眾取寵的作秀,實屬小肚雞腸。如果認真追究,臺灣經(jīng)濟不景氣,民進黨難道完全沒有責任?就拿服貿協(xié)議來說,從送到“立法院”迄今已經(jīng)超過5個月,而民進黨還在慢吞吞地辦公聽會。文章指出,民進黨應該放大格局,就經(jīng)濟政策與臺當局相詰難,而不是在小小的年終獎金上浪費時間。
不管各界對“管爺”如何評價,“爺們”一詞已擋不住地島內爆紅,媒體上《爺們不在乎,我們很不爽》《爺們,你應該要在乎》《爺們不在乎錢,只愛官威?》等大標題滿天飛。4日,臺“財政部部長”張盛和赴“立法院”參會時,就被“立委”問到:“你是不是爺?你認不認為你是爺們?”張盛和隨即回應:“我還沒當,我兒子一直都不生!贝朔瑢υ捯l(fā)哄堂大笑。
但“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卻一點也樂不起來,3日他召集人才政策第2次會報,但臺內務部門與“勞委會”等卻對這份3個月前就提出的案子表示:“還必須找學者專家討論”;加上進行報告的“經(jīng)建會”使會議時
間超過3小時,導致“勞委會”來不及報告,面對行政機構內的這些做事拖拉的“爺們”,平素一向溫和的江宜樺終于臉色鐵青地發(fā)飆說:“這不是我開會的目的!
3日,海協(xié)會會長陳德銘結束訪臺行程返回大陸。陳德銘在臺期間,民進黨要求臺當局向其強烈抗議劃設防空識別區(qū)之事,并抨擊臺當局要航空公司提交飛航計劃是“喪權辱國”之舉。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報發(fā)表評論稱:“民進黨似乎也想讓臺灣當國際的‘爺們’,我們認為,民進黨想讓臺灣當國際‘爺們’,聽起來很爽,卻只會害了臺灣。”
陳德銘是從北京飛去臺灣,雖然“爺們”這詞出自北方且眼下在島內叫得正酣,但臺媒棄之不用,而是贊其為“鐵人”。因為在八天七夜的訪臺時間里,陳德銘一行以經(jīng)貿為主軸,馬不停蹄地在臺灣北、中、南展開參訪、交流,“感受臺灣心跳”。其行程平均一天一個縣市,總數(shù)達50項之多,若非“鐵人”還真是架不住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然而面對“鐵人團”的形容,陳德銘在離臺前參訪鴻海集團時對記者表示,其實他們不是“鐵人”,是肉身、“鐵的精神”。
陳德銘此行通過密集的參訪,既面對面地接觸臺灣各層面,也將大陸對臺立場作出說明,并且傳達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積極友善態(tài)度。臺媒評價:“綜而觀之,(陳德銘訪臺)堪稱圓滿成功!
臺媒還特別注意到此行中陳德銘對臺灣的一些感性語言。一篇題為《當陳德銘說“臺灣,我愛你”》的社論指出,這凸顯了在兩岸的互動過程中,民族大愛可以是雙方最基本的共同語言,而兩岸彼此間的善意,更是一項彌足珍貴的資產(chǎn),也是臺灣與大陸化解歧異、尋找共識、為下一代開創(chuàng)嶄新未來的重要契機。雖然兩岸之間仍然存在著歧異,但仔細檢視,會發(fā)現(xiàn)兩岸的共通點遠遠大于差異處。如果能夠站在民族大愛、共創(chuàng)榮景的前提下,堅持善意友好的路徑,積極推動各項合作計劃,為兩岸人民福祉創(chuàng)造更大利多,一個和平繁榮的兩岸盛世不會是夢。
回到“爺們”這個詞匯,如果藍綠陣營都能夠感性包容地去解讀,那么或許會少掉很多相互間的政治攻訐。顯然,善意一定比惡意更有利于溝通并達成問題的解決。(本報記者 林娟)